看过《爸爸去哪儿》的家长们,肯定知道那些明星家庭的孩子们,比如李湘、黄磊、刘烨、胡军、杨幂等等,几乎每个嘉宾的孩子上的都是一年20多万的国际学校.......
高昂的学费几乎是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了,尽管这样,很多父母也要拼尽全力,为孩子抢这样的入学名额。
那么,到底国际学校到底有怎样的魔力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明星孩子的微博里面,发现一点端倪。李湘的女儿王诗龄,在去年暑期的时候发过一个用英文解析数学题的视频,全程十分流利,完全没有口音,很多网友都听不懂...
让网友们十分感慨:“明明生在罗马,还那么努力”
当然了,除了全程的英语环境,国际学校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武器,到底20万的学费,花在哪儿了?
拥有二十年教育行业经验的社科院研究员王教授告诉我们,目前国内的国际学校,使用的课程体系跟美国的“STEAM”教育体系十分相似。为此,德拉学院的记者们实地调研了北京有名的几所国际学校,采访了50位国际学校的家长,为各位家长读者们厘清困惑。
1
家长疑惑1:相比公立学校,国际学校教的为什么这么“慢”?
有了不少家长反映,国际学校老师教太少、进度很慢,小学二年级还在学20以内加减法,1/3+2/3=1可以教一个星期。这样看来,国际学校基础教育的深度和难度实在比不上公立学校。这是因为他们在教“思维方法”而不是“知识点”,强调的是学习的试错过程,而非正确的结果。
什么是STEAM? 简单来看,STEAM就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
第一步,教怎么裁剪布料;第二步,教用针线来缝合;第三步,缝的时候收针怎么做。最后,把沙包封上口,填充沙子。学生按老师教的方法一步一步做,就可以做出一个统一的小沙包来,就学会了“做沙包”。
但国际班里的STEAM课是这样教的:
第一步,老师问学生,沙包是干什么用的。你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和现实baybet雷竞技 起来,思考它的功能是什么。沙包是玩的时候互相丢的,打到人的时候不能很疼,就不能用坚硬的材质来做,但又要保证丢得远,还得有一定的重量。
这样思考后,学生自然会去想要实现这些现实功能,需要用什么材料。
第二步,老师会让学生自己选择用什么材料做沙包比较合适。
第三步,才是怎么做。
第四步,一定要丢一丢检测一下,用现实来反馈。
现在重点来了 !我们反思一下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本质区别。
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都是这样的:着重解决已知问题,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点。不需要孩子进行自主思考,按照老师的现成标准和答案来做,寻找唯一的正确答案。
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一种情况:这次做沙包,会了;下次让学生做机器模型,又不会了。因为他觉得机器人模型和沙包完全没关系,我知道怎么缝沙包,可机器人模型是个全新的东西。
换成STEAM的教学方式,做机器人模型还是可以用这四步完成:
一,有什么用?
二,基于用途,需要什么材料?
三,怎么做?
四,做个检测,获得反馈。
看出来了吗?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获得。
这小小手工课的四步骤,体现了STEAM教育核心:
发现问题 → 设计解决方法 → 利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知识解决问题 → 运用理性方法验证解决效果
它不追求让孩子掌握做具体东西或解答具体题目的知识点,而是强调掌握一种思考方法。
2
家长疑惑二:国际学校不教给孩子标准答案,孩子课上花大量时间试错?
一般来说,“失败”的概念通常在我们的传统教育系统中是消极和负面的字眼。而在STEAM学习模式里面,恰恰失败和试错是被鼓励。相反,不能容忍犯错,会阻碍创新潜力的实现。事实上,尝试挫折和失败是强化学习的好机会。正是失败后提出新问题,才能开始新调查,并确定之前的技术、结构或创新为什么不起作用的原因。
国际学校“慢”的好处不只这一个,虽然效率低了,但老师把时间花在了引导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在观察、实践、发现、思考甚至讨论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最终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STEAM学习模式正是要孩子们学会“失败”,STEAM教育更看重获取学习结果的过程,在过程中发展衡量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修正“害怕失败”的心理,允许学习者犯错, 通过高趣味性和风险的课堂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钻研能力。
3
家长疑惑三:国际学校课程分科不明确,孩子学到了什么 ?
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上完一堂历史课,然后接着上一堂地理课,两个课程之间完全没有关系。而STEAM跨学科的专题式教学方式,则通过一个专题项目“欧盟“将欧盟各国的历史、欧盟国家的地理位置、欧盟国家所使用的语言,以及欧盟使用的货币串联到一起,相当于将历史、地理、语言和经济等跨界科目整合到一起。
这就是国际班STEAM课程,“注重跨学科的知识整体”而不是“碎片化单项知识”,实现知识与现实的关联。进行跨学科整合,将这五个学科的知识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整合的教学方式解决真实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力。
这个案例是“制作mini电冰箱”,这是孩子们在美国考察STEAM课程时学到的。
项目开始的第一步,是观察和分析。老师引导孩子们来分析冷与热的本质,冰箱为什么内外温度相差那么大,其中的制冷原理是什么,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能够隔热。(这部分包含了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还包含了结构和功能匹配的整体思维方式)
观察分析之后,就开始行动了。孩子们使用CAD图纸画图,进行电冰箱的外观设计,接着导体材料的选择,电路的规划...(这部分包含了电路知识、分子运动知识、热量传导知识、设计美学知识)
你会发现,制作一个mini“电冰箱”,孩子们要用到的知识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识都是跨学科的:工业设计、电路知识、导体知识、热传递知识等等。
像这种课程,STEAM课上经常有。几个孩子为一组,几组一起做个项目,中间涉及多学科知识,学生以组内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设计、开发、动手操作等任务,学习相关知识并且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传统应试教育使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而10后作为伴随人工智能成长的一代,思维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未来的方向,一定是“整合跨界能力”效用远大于“单项突出”。从这点来看,国际学校的教学方式更接近智能化时代对人的需求。
4
比如,德拉学院课堂上的小活动:一起来做个“自动吹泡泡机”。
这个临时目标听起来是不是很难?传统的思维里面,吹泡泡哪里能自动?不都是用嘴吹吗?突破这个惯性思维,为吹泡泡寻找新动力!
STEAM就要脱离标准模板!
你可以引导孩子用我们前面讲到的四步来进行。首先,自动吹泡泡机的用途?重点在自动吹风。然后,需要什么材料?这个环节,就需要开脑洞了,进行多次测试,比如自动吹风的需要动力,这个动力可以是电也可以是油等等。接着是怎么做,最后是测试能不能运行。
下面家长引导下孩子为主,利用家里光盘、水瓶、纸箱子做出来的“吹泡泡机”。
当你出于“为了孩子掌握好的思考方法”的理性,有意识地开展类似活动后,也会有一些意外收获,比如,孩子迸发出的惊人创意带给新的启发。
其实不然。“做个项目”关键之处并不是“项目”本身有多复杂,而是要有“做项目的思维”,什么是“做项目的思维”呢?就是哪怕一件小事,也愿意去延展和深入。简而言之,就是搞清楚他们已经知道的,他们需要知道的,去哪里以及如何获得新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