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风云(微信号:zoujinoumei)——《欧美内参》变身《欧美风云》,深入解读欧美社会,全球数千万华人的精品阅读选择,辐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全面、更独到、更精致、更有料。
观欧美,比中国,你的视界,从此大不同。
商务合作请联系QQ:3103302190,投稿请联系:whazhhh1@163.com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简介:远方,定居美国十余年,现为美国高中全职中文老师,对于美国教育的了解不仅来自于女儿的成长过程,也来自本职工作。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没有“一本二本”的录取线,各个大学有自己的招生标准和计划。
大多数情况下,由教授组成的招生委员会会从各个方面评估学生,这些招生官经常接受各种采访,人们希望从他们口中知道“录取秘籍”,但一些录取“潜规则”,可能是这些早已拥有各种官方答案的招生官们不会告诉你的。
一、“在我们眼里,成绩单上的A因学校而异,有着不同的分量”
并不是同样的好成绩都会得到一样的对待。
在美国2800多所四年制大学的招生官眼中,在一所高中得到的“A”在另一所高中可能只值“B”。
招生官评估学生成绩时,往往会把学校因素放在里面。
声誉好,排名高的学校的学生会更受青睐。
二、“我们不信任你的论文”
大学依靠学生的申请论文对申请人进行全面的了解。
但是在这个父母对孩子期望甚高,因而过度参与、甚至包办孩子生活的时代,大学越来越担心这些论文不是出自学生之手。
为了分辨申请论文的真实性,许多大学现在需要美国学生提交一份已经被老师打过分数的写作作业。
所以,确保你的申请论文反映的是真实的你。
三、“我们开始重新评价SAT”
几十年来,SAT和与之类似的ACT考试成绩一直在美国的大学录取中被看作是证明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但现在,美国大学中已经有近千所将SAT和ACT成绩作为申请材料中的自选项。
当然,对于申请排名靠前的大学的学生,这两项成绩依然是证明自己的重要部分。
四、AP成绩愈发重要
如今,更多美国大学对于AP成绩更加青睐。
AP是大学预修课程的英文缩写,全球已有57个国家近5000所大学承认AP学分,并作为录取的依据。
尽管所有大学都称对AP课的数量没有要求,可是近年为上好大学而增加AP课的数量已成风气。
五、“与你的老师建立良好关系是很有帮助的”
一些招生人员更看重高中老师和辅导员对申请人的推荐,“表明学生有求知欲,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推荐会很有帮助。
所以,申请人在高中期间要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作为你的推荐人的老师真正了解你的闪光点,这样才能给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
六、“我们只是听起来很挑剔,实际上希望更多学生申请我们大学”
尽管很多名牌私立大学录取标准苛刻,门槛很高,可是在每年大学申请季开始之前,他们总是放下身段,到各地,甚至其它国家去开推介会,面对面地鼓动学生报名申请。
对于申请的学生和家长来说,要理性面对大学的攻势,不要去给太多的大学充当录取率中的分母,毕竟申请一所大学的费用不菲。
七、“政治因素”可以决定你是否被录取
在美国,大学对亚裔申请人的要求比对其他族裔更严苛,这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因为很多大学要平衡各族裔学生的比重,因此成绩优秀但在总人口中比例低的亚裔常常成了”牺牲品“。
八、“我们更愿意录取那些付全额学费的学生”
美国大学理事会的资料显示,国际学生在美国大学的占比逐年上升。
美国大学如此青睐外国学生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家庭富有,足以支付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
近年来,政府补助力度不够,迫使学校不得不靠外州和外国学生的高学费来弥补本州学生教育经费的不足。
九、“与申请人需要大学相比,大学更需要申请人”
美国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在2014年就停止增长,权威机构预计要到2020年以后才会再度上升。
这就意味着大学的申请者不再增多。
事实上,很多大学都在争先恐后地寻找申请人来填满他们的一年级课堂。
十、招生官有可能看你的社交网络
近年来,大学招生官开始仔细审查所录取的学生在网上的表现。
曾有高中生因在脸书上辱骂高中老师,而被已经发给他录取通知的大学取消录取资格。
现在,一些美国高中生甚至在申请期间关闭自己的脸书账号。
所以,网络时代“谨言慎行”很重要。
美国斯坦福大学招生官写给被拒学生的信
来源:青年参考
编译:李珊
今天下午,我的办公室向翘首等待申请结果的高三学生发出了3、4万封邮件,学生们将知道自己是否有机会在斯坦福大学度过四年时光。
尽管我已经在录取领域工作了30年,每年都会经历同样的事情,但在这周,我还是为斯坦福大学没能为那么多出色的年轻人提供足够多的学位而感到遗憾。
我也能预见到,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会听到许多学生的父母心烦意乱地抱怨:自己的孩子在高中排名靠前,有出色的SAT成绩,令人印象深刻的课外成就,但不知什么原因被斯坦福大学拒绝了。
毫无疑问,斯坦福大学的教育是无与伦比的,但我的经验表明,在收到被拒绝的消息后,家长往往比孩子更沮丧。
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已为人父的我在等待女儿大学录取结果时,也曾紧张和不安。
考虑到如今的年轻人已经在生活中承担了太大的压力,我想和家长们分享三点理念。
首先,录取结果是相对的。
进入本科班级的人数多年来一直保持不变,但斯坦福大学和许多美国名校一样,收到的申请不断刷新纪录。
且不论是否大学在录取时有自己对某类学生的特别偏好,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学子被拒。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满足斯坦福大学的硬性要求的。
例如,取得GPA4.0以上成绩的申请者是录取人数的接近5倍。
其次,我们要有大局观。
尽管媒体不断用躁动来形容年轻一代,但绝大多数我和我的同事审核的这些年轻人都是十分出色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被斯坦福拒绝的学生将被优秀的美国其他高校录取。
从高中到大学的过度是人生的全新转折,我们要更加关注的是年轻人如何度过这个阶段,而不是在哪里度过。
家长应当庆祝子女取得的成功,学生也可以沉浸在开启未来四年全新生活的欢乐之中。
这就是我要说的最后一点,教育成就人。
当然,有些学校资源丰富,有些学校资源有限,但他们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一名学生曾经因被斯坦福拒绝而失望,但后来成绩突出的他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
后来,他又在麻省理工完成了博士学位,并成为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研究员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
2003年,他加入了斯坦福大学的医学院,并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生理学和医学奖。
他就是美国科学家、生物医学家安德鲁-法尔(Andrew Fire)。
法尔在当年申请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中并无过人之处,现在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艾克曼迪(John Etchemendy)也曾在本科时被斯坦福拒绝。
数不清的没有进入斯坦福的人继续过着精彩的人生,取得辉煌的成就。
所以,斯坦福大学仅仅是你的其他常春藤学校的本科学历,最终只会成为你简历上的最后一行字而已。
所有在申请大学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需要明白的是,无论是好的或是令人失望的录取结果,这只是漫漫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中美本科教育之差异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秦春华
中美本科教育的第一个差异是价值观教育。
美国大学是在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实现美国的价值观教育,中国大学是在独立成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进行专门化的价值观教育,学生考完试后,很容易将背诵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1948年,芝加哥大学在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开设了一门课——《西方文明史》。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三卷本的教科书和九卷本的原始材料,参与课堂讨论以及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写作等方式学习研究,否则他们无法通过难度很高的考试。
因此,完成这门课程后,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贯穿其中的价值观,在头脑中会留下深深的烙印。
另外一门于同年开设的核心课程是《美国政策的形成》。
本科学院院长F·钱皮恩·沃德认为,“在这些在一起学习和思考的讨论过程中,最后学生不仅要‘知道’那些他必须知道的事实,同时,他还要学会自己去分析问题和形成自己的判断。
课程要引导学生去相信或是怀疑。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美国政策的过去,而且要让他们形成公开讨论的习惯,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够领导美国未来的政策。
”
中美本科教育的第二个差异是重视方式。
和美国顶尖大学相比,我们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
强调教授——特别是院士和大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
这个“进步”显得何其荒唐!一个不给学生上课的人,还有必要称之为教授吗?
相比之下,美国顶尖大学一旦确立了本科生教学的核心地位,就没有动摇过。
比如,芝加哥大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拥有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但教学是它的核心使命。
教师如果不上课或者课上得不好,就没有地位。
那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在学校重大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力。
再比如,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全美最顶尖的艺术院校之一——没有将学校搬迁到市政府免费提供的风景优美的郊区而宁愿待在拥挤的市中心。
原因是作为艺术院校,学生必须要接触真实的艺术世界,他们要通过逛街,随时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和时尚元素,激发出创作灵感。
郊区风景虽美,但不符合他们的教育教学要求。
中美本科教育的第三个差异是对本科招生的重视程度和对培养质量的监控。
美国所有的顶尖大学,无不对本科招生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一般来说,大学里纯粹从事招生的工作人员有40~50人,少的也有20多人。
招生办公室每年要处理来自全球的3.6万多份申请材料,每一份申请都经过严格审读,确保最终获得通过的学生是最适合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学生。
此外,美国顶尖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非常严格。
比如,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院校研究处负责对本科生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和分析;再比如,芝加哥大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建立了著名的“综合考试”制度,学生不仅要在入学时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入学,而且在毕业前还要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士学位。
当然,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美国顶尖大学在本科培养过程中的高淘汰率。
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淘汰率居然达到了30%。
相比之下,依赖单一的高考成绩录取,中国大学已经逐步蜕化甚至丧失了识别人才的基本能力。
正如芝加哥大学本科学院院长John W.Boyer所说:“对于本科人才培养来说,没有一条轻松便捷的道路。
”真正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极为困难的,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
这是更为根本性的制约。
最近十多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在本科通识教育上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然而,外表是容易学的,但里面那些看不见的真东西却只能依靠自己一点一点来摸索和研究,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有关文化差异的“斗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旭,出生于福建福州,现居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郊
前几年,侄女从国内大学毕业后去加拿大留学,拿到硕士学位准备回中国,回国前到美国短暂工作,并在我们家小住了几个月。
我家孩子也是闺女,从小学一年级就到了美国。
因成长经历不同,两种文化的烙印不知不觉地就刻到了两个孩子的身上。
我太太一直夸我侄女懂礼貌、有规矩。
她认为在国内长大的小孩就是知书达理,她也相信“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而美国教育让孩子们太过放任自由了。
我女儿高中毕业那年,获得了马里兰州杰出学生奖,有1.2万美元奖学金,但这笔钱只能用于上本州公立或私立的任何大学。
我女儿对这种奖学金不屑一顾,甚至连颁奖会都没去参加。
她坚持要去外州上大学,尽管我以不想付外州大学的双倍学费为要挟,仍然无济于事。
她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申请奖学金、打工或贷款完成学业。
我意识到,她大概默默忍受父母唠唠叨叨的关爱很久了,已迫不及待地想拥有自己自由飞翔的天空。
我太太时常抱怨说,这美国长大的小孩就是个“野孩子”,父母多说几句她连家都懒得回。
侄女对此事的回应和态度也很有趣。
她说,那是因为美国小孩有底气,中学就开始打工接触社会,造就了他们的独立性。
“我们在国内上学要应付中考、高考,放假也要补习,没机会也没时间尝试打工挣钱。
只要能念书,父母不说砸锅卖铁,至少也乐意竭尽全力解决所需费用。
我过去也想叛逆,可没条件和环境啊!”
中美教育和文化差异让我困惑了很多年,我也一直想“讨个说法”。
经过许多事情,加上苦思冥想,我终于有了一点不成熟的见解。
西方文化源于其宗教,也导致了教育理念的不同。
小孩是上帝的礼物,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独立的个体,是平等博爱的关系,所以管教小孩时使用暴力是不允许的。
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一样,小孩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父母和小孩是隶属关系,辈分差异也意味着权威与责任。
我的一位朋友,为管教他儿子的事可说是伤透了心,恨不得揍儿子一顿,当然他知道在美国父母打小孩可能会有牢狱之灾,无奈之下只能与儿子斗斗嘴。
生气的时候他冲儿子嚷嚷:“你爹我是中国人,你是我儿子,你必须听我的!”他儿子则反驳道:“你说我是你的延续,你不需要尊重我,可你们当初干吗要生我?那是你做的错事!而我从小生活在美国,你得入乡随俗。
”噎得他爸无语。
我那位朋友不信教,也就没有上帝之说。
他坚持认为,小孩身上流的是父母的血,遗传的是父母的基因,所以还是咱中国人的说法更靠谱儿些。
“我是造了什么孽,生了个这样的臭小子!”我劝他说:“这不很简单吗?这样解释就通了——不是你想生这个儿子,而是你儿子自己投胎到你家——这不又把‘错误’的根源踢回去了吗?哈哈!”
上面这个“斗嘴”故事中的对话是否合乎逻辑,孰对孰错,我无意可能也无力评判。
这只是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与文化差异有关。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
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风云君认领(可发邮至whazhhh1@163.com或直接在公众号留言),风云君会在后续文章声明中标明。
如觉侵权,风云君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多谢!】
风云君向大家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
潘幸知(ID:sharpshow)
一句话,没有在深夜读过潘幸知的人,不足以谈婚姻。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