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谱物理学领域,有这样一位科学家。
他六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固体光谱学,发展了多种全新的实验方法,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曾获得世界电磁波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巴顿奖”。
他也是我国红外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80年代,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红外物理实验室,这所实验室1995年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中国最重要的11个前沿实验室之一。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学础。
父亲把唯一值钱的公鸡卖掉 交报名费
1938年,沈学础出生于江苏省溧阳的一个农民家庭。
父亲是沈学础科学人生最质朴、也是最坚实的基石,无论家境如何困难,没读过书的父亲总是坚持让他上学。
他期望我取得优秀成绩,但从未给我讲过什么大道理。
只是在我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在地上打弹子时,在我的头上敲一个‘毛栗子’以示警告。
沈学础小学读得颇为顺利,因为只要获得考试第一名,就可以免学费。
沈学础的数学成绩不仅在全校第一,还多次荣获全区数学学术活动第一。
沈学础初中考取了县立中学,为了交报名费,父亲把家中唯一值钱的大公鸡卖掉了。
就读一个学期后,沈学础因交不起学费、住宿费而辍学回家务农。
秋收有了收成,父亲又把他送回学校;同时全家难以想象地节衣缩食,支撑了几个月,又交不上学费了。
校方对穷学生“停膳”,饿了三四天,沈学础只好拖着疲惫虚弱的身体,步行20多里返回家中。
得知情况,父亲挑着箩筐拉着儿子,前往几家家境稍好些的叔伯兄弟家借了几斗米,再度送他返校。
从中午见面一直到傍晚把儿子送回学校,父亲的眼中始终充盈着泪水。
为了挣学费,夏末初秋农忙空隙,父亲还离乡去宜兴、武进一带打工割稻子劳作个把月,正赶上新学期,父亲揣着工钱直奔沈学础的学校。
只见他穿着短夹袄,腰间束着新鲜稻草编成的草绳,一柄镰刀斜插在腰间,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叠新旧不一的钱,这些钱够我两三个月的费用了!
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沈学础强忍着才没有放声大哭。
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之初,沈学础把父亲接到上海,和他一起住在职工集体宿舍,吃食堂。
由于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和父亲拉家常,更没时间陪父亲逛南京,即使这样,父亲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微笑。
中学物理老师启发最初的科学兴趣
初中时期,成绩优异的沈学础,考入了省立高中——江苏省溧阳中学。
在这里,年轻的沈学础开始对物理萌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期间的一个偶然机会,为他开启了一扇物理学的大门。
我们小学毕业以后解放了,解放以后就是意味着穷人就可以进学校了,中学的物理老师物理课讲得特别好,是他引发我对物理的兴趣,这个老师叫万达明。
万达明老师毕业于北洋大学物理系,他把大学里的物理教材——美国出版的英语原版物理教材送给了沈学础。
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这本书,就是靠着它,我在高中里一边学英语一边学物理。
进步很快!
高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沈学础被选派去苏联留学,出乎意料的是他没有通过出国前的体检,当时仅凭一张X光片就断定他有“心脏病”。
于是,连书本都来不及带,沈学础被送上前往苏州的火车,参加次日高考。
我这个考大学也很有趣,我根本就没准备考大学,我这个志愿是教导主任吴椿老师帮我报的。
他说你就学物理去吧,你这小子基础好,你就学一个难一点的吧,所以我就这么学物理的。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 开启60年的物理科学探索路
1955年,沈学础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在大学期间,他的成绩全部都是优秀,大学三年级的他,已经成为周同庆院士和李富铭先生的助手,参与寻找氦气的科研工作,而这也是他第一次与光谱研究结缘。
1958年,中国科学院和复旦大学合办的技术物理研究所成立,沈学础成为研究所第一批研究人员,在首任所长谢希德先生的指导下,沈学础开始真正走上了物理科学研究之路。
在我大学三年级,当时成立这个研究所后,就把我们拉出来工作了,就做这个研究所固定的工作人员。
谢希德先生在培养人才方面看得很远,她不愿意我们只有大学三年级的基础,所以她给我们补课。
一个礼拜把半导体物理讲完,六天,每天讲一个上午,从8点钟讲到12点钟。
我差不多把她的研究生课全部听完了。
我不是她的研究生,但是实际上她把我当研究生看待。
我读完了她的所有的课程 ,她也指导我做最初的研究工作。
进入技术物理所不到两年时间,沈学础参与的研究论文就发表在《物理学报》上,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随后不久,年仅25岁的沈学础,就受邀参加了中国物理学会的年会并作学术报告。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沈学础第一次见到了钱学森、黄昆、周培源等科学大家,这段经历让沈学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信心。
还有一个人我要提到的,就是我们当时在1976年、1977年的时候,有一个副所长叫金绍朱。
他对研究人员特别宽容和尊重,我是在他的支持跟鼓励下转向基础研究的,这样我才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我非常佩服我们的前辈科学家,一辈子没有出过国,就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面成长,但是他们做了很好的贡献。
他们有的人可能没有被选上院士,但是不要紧,这不能掩埋他们为中国科研技术做出贡献的量度。
一段被德国电视台报道的传奇留学经历
1978年,沈学础获得了去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留学的机会,留学访问期间,沈学础开始没日没夜地扑在实验室和图书馆里。
两年时间,他在国际期刊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是1980年马普研究所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人员。
1978年这个机会,正好赶上国际上固体光谱的高潮,国际上固体光谱的高潮就是从7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激光变成一个固体光谱研究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所以当时我在那里做了很多的结构,我两年的时间发表了10多篇论文。
在当地看起来,同样也是最多产的,应该算是有点知名度的。
当时德国电视台还来采访过我,标题就是《在德国的中国科学家》。
这个图(下图)是我的同事看到的时候,就把电视屏幕上面我的照片拍下来,这个对我讲起来很珍贵的。
实际上应该讲不光对我本人,对我们这一批当年在国外留学的同事讲起来很珍贵,我们那个时候在德国工作留学。
我每天就是工作16个小时,一个礼拜就是工作7天。
白手起家创办起中国第一个红外物理实验室
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的沈学础并没有止步于自己在国外取得的重要成果上,他白手起家,创建起我国第一个红外物理实验室。
这所实验室,如今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连续多年被评为A级实验室和模范实验室。
他始终将目光聚焦在国家需要和科学前沿上,先后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励。
在沈学础院士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时代给予的机遇,源于前辈科学家的循循指引,也源于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满腔热情。
他很庆幸生长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翻天覆地、充满变革的时代,他很高兴自己亲历了新旧中国的历史转变,见证了新中国一步一步走向文明、富强。
如今他最大的期待,莫过于国家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强盛。
现在机遇也很好,国家给的支持那么大,经费那么多,而且我说现在做研究也非常自由。
你只要是自己选定了方向,埋头去做,并没有人来干涉你要做这个要做那个。
所以我感觉各行各业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机遇。
“放手” “紧抓” “联合培养” 心系年轻人才培养
近六十年的科学历程中,沈学础院士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他们中的很多,如今已经成为技术物理领域的中坚力量,“放手”、“紧抓”、“联合培养”是沈院士最为看重的育人心得。
我培养学生的时候,我想还是放手跟抓下去,一个还是放手让他们做,选好题目之后,由他们自己努力去实现,这个是一个。
第二,我对他们的论文、学风抓得很紧,尤其是现在诚实是最重要的,诚实和进取。
进取因为现在大家听的很多,这个也很容易激发他们进取的心意。
诚实现在是有一点问题,我们是要翻来覆去的要强调诚实,这个数据处理不要假造的,随便去掉一点加一点都是不允许的!
另外我还是尽量创造机会,联合培养,就是让他们到国外去,在国外待两年,中国待两年。
或者短期的去三个月、半年,联合培养这个路还是我很早就开辟了。
十六字箴言 影响一代科研人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一代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谈及对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期许,沈学础院士分享了他的16字箴言。
我就感觉青年人,我就希望大家不要浮躁,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就是稳定下来之后,就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辛苦耕耘。
我有时候讲,就相信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挖下去,挖到金矿是你的运气,挖不到也不要怨天尤人。
所以,一定要脚踏实地,一定不要放弃。
所以有时候他们叫我提字,我就提16个字,“脚踏实地,契而不舍”;还有8个字是“大道无术,大智无谋”。
就是你不要玩小花样,规规矩矩走正道。
真正聪明也不要想走捷径,没有捷径好走,就老老实实的,规规矩矩地做事情。
我们自己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起的作用是,在中国建立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我们的上一辈,像我们的唐先生,像我们的黄坤先生,包括我们的周同庆先生,他们把近代科学近代技术从国外引进到中国,下面要得诺贝尔奖是你们的事情,是年轻一代的事情。
首先我希望我们的青年人才,我们国家现在年轻一代,能够抓住这个机遇。
就是把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真正提高到国际一流,提高到可以跟美国竞争的水平。
如今,80岁的沈学础院士,几乎每天都会来到办公室。
他梦寐以求的依然是在自己热爱的科研领域里,不断润花著果,支持年轻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创造。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