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在选书这件事上,不少家长都在和孩子“对抗”:选择尊重孩子兴趣,这个“度”很难拿捏;但一味给孩子推荐TA不喜欢的书,又是在消耗孩子的阅读兴趣。前分答&在行联合创始人、资深媒体人小曾为孩子选书的“公式”是:(孩子选书/父母经典图书库+孩子选书/场域书籍)* 孩子阅读能力*书的精神含量,下文中,她从阅读的目标、评估、角色三个方面,分享了她为孩子选书的准则。
上个月,我和儿子一起参加了孩子小学的二年级组“亲子阅读”比赛。
儿子开始选了《夏洛的网》和《声律启蒙》,因为小说长度和画面问题,家庭内部否决了。
后来,他选了一本不知名的绘本《公鸡的新邻居》。这是一本字出奇少的低幼绘本。
儿子坚持,是因为他喜欢这本幽默的、关于友谊的书。但如果用于表演和参赛,我预感它可升华的空间并不大。
到现场,果然发现大部分家庭选择的书籍,比我们深刻、有内涵、可扩容。
然而,尊重孩子选书的权利,这是我的原则,哪怕未必得到最佳的比赛成绩。
小时候,儿子的书架上,90%是我买回来的经典绘本。
我是媒体人出身,通过采访,可以便捷汇总各种教育专家的理念、方法和图书资源。我也在家不断练习和孩子共读一些绘本。
《夏洛的网》 E·B·怀特【美】
从小,儿子很喜欢去书店。每天,他跟外公逛超市,一定会去旁边的新华书店,一定会在超市图书处,仰着脑袋看电视里的各种教育节目。
也是在书店和超市,儿子喜欢上买教辅类图书、各种幼升小的数学题。不仅如此,他还喜欢重复性买书,一直买不同版本的字母、音标、教发音的图书。
每次掏钱买一些便宜和俗气的教辅书时,我心里是有一丝丝挣扎和不情愿的,但还是掏钱买了。
有段时间,他的房间堆满了鸡血教辅图书。朋友到我家玩,都会大夸我们这对父母够“鸡血”。尴尬的是,我和老公从来都不喜欢这些。
家里有上千本文学名著,各种经典绘本。即使这样,也挡不住孩子买教辅和字母、数学练习册的热情。
一度,我很苦恼,为什么这个孩子不像我生的。
但是,儿子居然自己学会了认字母、音标和认字。我们这对幸运的父母,几乎没有在这些起步性学习上花任何力气。
我们给了孩子选书的自由和独立,他给我们的是惊喜。
为孩子买书久了,我发现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中擅长。为孩子选书的四种套路,怎么也绕不开:
1、权威路线。 相信作家、教育专家开出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阅读清单。因为认识绘本专家、幻想文学大师彭懿老师,一路根据他推荐的书单选书、买书。儿子所在的小学,语文老师都很靠谱,经常在家长群里分享不同专家的书单。
2、孩子路线。 放权路线,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心性买书。我曾经和现在都在经历这样的挑战。
3、家长路线。 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买一些自己受过启发或认为孩子可能喜欢的书。
4、专业路线。 国外非常重视分级阅读,譬如美国的蓝斯阅读,A-Z阅读,都有自己的体系,按照孩子不同阶段的阅读能力推荐各种相应的图书,辅以测评。儿子所在学校也推荐我们使用蓝斯阅读,主要也是英文阅读。当时中文权威的分级阅读尚未出现。
孩子很小的时候,我问过自己:给孩子买书是为了什么?有没有赋予书过分重的意义?书是玩具,还是教化工具?如何评估为孩子买书的效果?妈妈在孩子阅读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儿子7岁那年,有一天非常开心地从我的书架上拖出一本两三斤重的《统计学》。这是一本从亚马逊买回来5年多,我自己压根都没有翻过的书。但7岁的小男孩认认真真看案例,还跟他爸爸讨论里面的数学题。
当儿子坚持拿着《公鸡的邻居》上台朗诵时,我站在他身边,忽然想:
为人父母,就是在养育套路和反养育套路之间找到第三种道路。
作为一个随时随地站在理性和感性十字路口的母亲,我有我的选书套路。我给自己做了一个选书指数公式,立了三个Flag。
选书指数:
(孩子选书/父母经典图书库+孩子选书/场域书籍)* 孩子阅读能力*书的精神含量
三个Flag:
★ 给孩子选书的权利。底线是,只要图书有益无害。
★ 给孩子打造一个Mini家庭图书馆,采购的都是经典类图书。
★ 陪孩子精读几本经典图书。我相信有高度文学性、精神价值的书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和感受力。
这些,是从阅读的目标、评估、角色来的――
目标
家长給孩子买书,通常是希望孩子:获得读书的乐趣;学习某领域知识;独立思考;为了创作。
孩子0-3岁时,我选过大量经典绘本。从图画书到桥梁书,再到儿童文学,孩子进入的早晚跟他的阅读能力正相关。
随着孩子进入K12体系,学业越来越重,孩子读书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母子一起读书时间少了,我更多是通过巧妙塑造环境来影响孩子。
现在,我会根据孩子心理年龄选择不同的书籍放在书架显眼的位置上。
小学阶段,男孩子很容易热爱幻想文学。根据彭懿老师的书单,我买了大部分幻想文学大师的图书,放在书架最醒目的地方。
每隔半年或一年,我会添补或更换架上图书。等到他快上初中时,传记、回忆录、诗歌、历史、政治类、经济学、哲学类的书,我都会悄悄在他的书架上放一些。
我期待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有兴趣跟我讨论。这样,我可以进入他的世界。
评估
大千世界,这么多优秀的书,也有很多粗制滥造的货色,以什么标准来评估选择呢?
我喜欢用四个标尺:
★ 满意度。孩子是否喜欢?
★ 吸收度。孩子是否学习到理念、知识和技能?能够跟你讨论书的内容和有一些问题。
★ 应用。在现实场景中,孩子会想起、提及书中的故事、人物,对其有所启发。
★ 影响。一段时间后,这本书对孩子有影响、甚至改变?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定会选择大量的经典人文类图书放在家中的原因。《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莎士比亚全集》、《托尔斯泰全集》等等,都是。
但并不是所有书籍,都能改变一个人。儿子买各种教辅、字母书籍,是为获得第一、第二层次的需求,即一种技能上的满足和成就感,作为父母,为什么要反对呢?引导、拔高一下,给他一些更难的挑战。
最有意思是所谓的“有害”书籍。二年级时,儿子喜欢上《爆笑校园》,经常嚷着让我给他买。有次,他带去学校,被班主任批评了,我才知道这类书籍被老师认为低俗。
这些书让孩子喜欢的真正原因在于解压,又离日常生活很近。有些低俗的笑话,会真正伤害孩子的心灵吗?产生负面影响吗? 我也在反思。
小学三年级,我偷偷摸摸狂看琼瑶、三毛以及各种武打小说。随着年龄增长,离这些书自然就远了,好像也没对我产生太多毒害。
学校杜绝孩子之间传阅“低俗书籍”,应当尊重。但在家里,我是否可以足够信任孩子,给他一块精神上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我能否容忍孩子试错?
我相信,只要有充分的信任和爱,孩子会慢慢学会筛选。我给他留块小空间。
孩子的图书馆,只有两类:妈咪选的经典,他自己选的图书。这两拨书,两股力量,始终在他的面前。不需要对抗,随他轻松取下来,读就是了。
读书是探索和冒险,人生也是。孩子是自己的主人。
《精灵鼠小弟》 E·B·怀特【美】
角色
我定位自己是家庭图书采购员和引导员。 我负责购进经典文学图书,做好品控。更重要的角色是引导员。
随着孩子成长,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父母从强引导转为弱引导,引导的技巧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潜移默化对孩子和他的阅读产生影响?
孩子一年级时,我和他参加了艾玛老师的英语精读项目:一年精读一本书,《夏洛的网》。
每周六下午,几个妈妈和几个孩子跟着老师一字一句读,穿插做游戏、表演,一起看改编的电影,或者做思维导图和画画。
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对某些经典名著的体验更丰富,更有层次,这是一种引导。
引导就是,父母跑在孩子前面100米,身体力行,举着一把阅读的火炬;或者找到好方向、好老师、好伙伴,领着孩子一起跑。
如果没有两名书痴女性的培育,普鲁斯特不会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
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有大量写到两个了不起女性——外婆和母亲读书的细节。譬如,她们都喜欢乔治桑,母女两人酷爱塞维尼夫人的书信,说话时常常大段引用和背诵。
普鲁斯特曾经回忆,“我的外婆来拜访,她俩总是待在客厅里,一聊几个钟头,不停歇地分享最近的阅读。”
普鲁斯特的母亲更是十分乐意为两个孩子精选文学作品,“给我买书,给我指点,然后我们一起赏读。”
现实中,孩子的同学和朋友,还有家庭共同构成他真实的阅读场景,这是孩子阅读的起点。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榜样。讲一个身边的例子。
我的小学同学是一个狂热的哈利波特迷。他是理工男,有一个闺女。
当他女儿3岁起,他每天给她讲《哈利波特》全集,几乎不用看书,故事张口就来。
从3岁到7岁,小姑娘从不识字到识字,对《哈利波特》烂熟于心。当很多小学2、3年级孩子刚刚接触中文版的《哈利波特》时,这个小姑娘已经像她爹一样,可以随便抽取人物关系,告诉你故事的走向和细节,对书里每种魔法和兵器都了如指掌。
这种热爱的产品是,她学会了认字、讲故事、编故事。每次听她讲,能感受到生命的热情。
一套差不多8岁孩子才能读的小说,由于父亲的爱和热情,传给了女儿,产生了小魔力。它超越了专家意见、专业分级意见,这才是“精读”的高层境界。
英国女作家、超级读书迷伍尔芙说,“独立性才是一个读者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品质。”
识别自己,选出生命中珍爱的书,和孩子一起精读,才会培养出真正有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的孩子来。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