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便远赴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去修学。修学的三个月间,在当地学校,女儿与加国孩子一起开心上学,接受着西方化的文化与认知;在寄宿家庭,女儿与住家姐弟一齐快乐成长,享受着如家般的温暖和关怀。
在加国修学时,女儿与异国他乡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体验感受着不同形态、不同界阈的文化、认知与礼俗。
回国后,女儿也一直牵记着加拿大,还有那个家,和家中的爸爸妈妈、妹妹弟弟。
那么,如何延续这样的异国之间的友谊情感,如果加深不同界阈的文化互识?在女儿回来后,这成了我们这个家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幸好,常熟UWC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成为学校的友好家庭,并在2018年的圣诞和春节这两个假期中,分别接受了两名学生来家寄宿。
女儿梓语与来自圭亚那的Ruth
Ruth,在常熟UWC读书,是来自一个名叫圭亚那的南美国家的小女孩。圣诞假期20天左右,Ruth也就成了我家的大女儿,女儿的小姐姐。其间,女儿教Ruth学中文,学习书法等中国的传统文化,Ruth则给我们讲述他们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此外,我们还带着Ruth去寒山寺听跨年敲钟、元旦爬山登高,去感知苏州厚重的历史与人文。一家四人,其乐融融。
女儿梓语与来自牙买加的Janeil
而在春节假期来临时,刚刚送走了Ruth,我们家又迎来了同样在常熟UWC读书,来自牙买加的Janeil Speid,这孩子很暖心,更重感情。了解中国春节的习俗,用毛笔写春联、福,学用中国话“恭喜发财”拜年,一起跳传统舞蹈,一起唱喜庆歌谣……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过传统佳节——春节,我想Janeil Speid可能有着更多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与收获。
游览苏州穹隆山
两个孩子与我们这个家庭,在种族、民族、阶级、种姓和国籍上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之间交流、交融、交心,起码在这段时间内,这样的差异似乎并不存在。
常熟UWC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也为外国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样,寄宿家庭也具有这一窗口的意义。
感受春节气氛
女儿在加拿大修学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与两个小姐姐相处也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加在一起也就四个月时间。四个月很短,在漫长的人生中,仅仅就是一个“一眨眼”,而就在这“一眨眼”的瞬间,女儿从这一窗口中惊鸿一瞥,从此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世界大同”的种子。
我们常说世界就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但是文明的差别、种族的冲突、界阈的迥异等等,让我们这个世界难以大同,甚至还有着无数的冲突与战争。谋求世界之大同,需要更多的不同国别、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甚至不同观点的孩子手牵手,交流、交融、交心,去推到前面的那座高墙。
很欣赏常熟UWC校长佩勒姆·林德菲尔德·罗伯茨说的那句话:我们为来自不同背景的非常有动力的年轻人提供课堂内外的教育机会,超越种族、民族、阶级、种姓、性别和国籍的界限,让他们能够批判性地认识造成我们的世界分裂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通过UWC的经历,把世界联系在一起。
- END -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