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济宇
毕业生专访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工程学院
学长名片
钱济宇
2019届IBDP毕业生
SMC 社长
Weiyu Store社长
Helium学生自媒体微信平台公众号 创立者
已录取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已录取专业:工程学院
采访小记
早在采访钱学长之前他的大名就已如雷贯耳。他是位育两个极具特色以及影响力的社团的社长,在我们高一新生的心目中是接近大神的存在。我对他充满了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才能在高中短短三年把这么多事都做得风生水起?
我本以为他是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冷冰冰的理工男,采访过程中却被他从容不迫的气度、极富个人见解的回答、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深情所震惊。即使在高三最繁忙的一年,在已经毕业作为校友之后,他还在为申请TedX举办资质奔波,组织毕业班同学们拍摄学校宣传视频,为Helium培养接班人和维护团队,竭尽全力为学弟学妹们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平台,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校三年栽培的感恩。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一颗赤子之心,令我心生敬佩,为之动容。
Media记者 胡佳颖
大学与专业简介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又译南加州大学,简称南加大(USC),是美国西海岸最古老的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世界著名高等学府,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南加大众多学院居全美前10,其中以电影、新闻与传播学院位列全美第1,工程学院全美第8。学校在2019年U.S.News美国大学综合排名上位列第22名,南加大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同名列普林斯顿评论全美学子十大梦校,并常年被U.S.News评为全美本科最难被录取的大学之一。
文字/图片来源: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百度百科
做个有人情味的理工男
本文字数:4303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一)申请:
400多篇文书,让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Q1:听说你最初申请的是MIT还被defer了,最终没有被录取,会不会很遗憾?
A1:我申请MIT的理由不是说我一定要进这所学校,只是说MIT的学术氛围以及它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我所向往、期待的,我就想就算我进不了,我也要去试一下,因为只有去尝试过,才会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但最终结果就是我被defer了。当时MIT EA有10000多个学生申请,3000多个被拒,500–600个被录,也就是说差不多百分之三四十左右的被defer了,我作为一个数学一次7都没有拿过,一直都是5和6的申请者,最后能拿到defer而不是直接被拒的结果,我觉得对我本身也是一种肯定,或者说是qualified your activity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Q2:很多人认为选择哪些学校去申请是件比较纠结的事,你是如何制订你的申请计划的?
A2:我一共申请了二十七所学校,理论上最为常见的申请原则是3-3-3,30%是top school,能reach到的学校,30%是符合自己现有水平的学校,还有30%是保底 (Safety) 的学校。我在实际申请过程中把333这个原则的基准全都提高了一个层次,也即申请了很多所通常认为的“梦校”。如果说申请是一桶水,不能出现短板,而我恰好有一块很高的板以及一块短板同时存在,那么水就有可能从当中渗出去。我个人相对较高的板,就是活动、个人经历、文书等,但是我的短板也很明显,就是我的成绩以及标化,两者都没有达到不拖后腿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申请这些“梦校”的难度陡增,因为你面对的跟你在一个申请池中的竞争对手可能有各方面都十分完善的综合表现。所以在考虑申请更多“梦校”的时候,需要充分衡量自身的水平。相比较直接花费时间在动辄7篇12篇的文书而言,更加理性的分析哪些学校是自己真正想去的,哪些学校是申请了录取了也不会去的可能更为重要。不要因为人云亦云,大家都申请了(比如UC公立学校),所以自己也非申不可。
Q3:你认为自己在申请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有什么变化吗?
A3:我写了很多篇文书,就MIT来讲就有九篇,在一遍遍写文书的过程中,我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是说他问的这些问题是否符合自己的设定。整个申请季我一共写了400多篇文书,每一次重新写文书的时候都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到现在为止,才了解到,美国top前15的学校,他们寻找的学生是在学术或者是科学领域做到最好的顶尖人才,但我不是那种喜欢整天待在实验室做研究的学生,相比较同等水平其他学院,那些提供校友联系,毕业后提供就职,或者是提供额外academic support的学院,对我来说吸引力更大。在申请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适合去什么样的地方,是对学术有追求想做研究?还是更想去探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由此引发对日后职业的定位。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而不是单单只看排名。
Q4:你对自己申请的专业有什么深层次的了解吗?
A4:我申请的专业是Mechanic Engineering,也就是工程学。我不想成为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冷冰冰的理工男,而是那种带有humanity的理工男。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真实的人类的生活环境,用你所掌握的知识,去改变他,改变这个世界。”大学其实相当于一个更大的平台,那里的机会就像位育给予的那样,而更大的机会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二)社团:
用一个恰当的理由去做成年人做的事
Q5:作为SMC以及WeiyuStore两个社团的社长,在社团中都起到领导性的存在,你觉得在管理社员,或是其他方面有什么相似或不同之处吗?
A5:社团的核心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群人想做同样的一件事情,不管是WeiyuStore还是SMC,都是一群想达到同一个目标的学生们聚在一起,将想法实现。比如说SMC是为了去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去做资源再利用;WeiyuStore就是为了能做出同学们喜欢的并且能代表位育的产品。管理社团方面的话,首先是社员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引起自我的motivation是很重要的;其次就是大家一起制定的目标要明确,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明确的制度,大家才能一起去做好某个事情。
Q6:创建社团一开始有遇到过哪些方面的困难?
A6:当时我接手SMC的时候,有很多高三的学姐学长参加,可能由于学业繁忙,参与社团并不积极,我强制推出打卡系统,来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才有所增加。cas150小时的时间底线使很多人为了时间数而去参加活动,而SMC多数活动都在国际部校园之外由自己自行完成,所以很难计算每个人的活动时间。我只能做一些硬性化的设置,比如说尽量将活动变得更加集体化,全体社员一起在学校活动。
刚开始创办weiyuStore的时候,只有我和李灿两个人,因为人数较少,每个人分担到的压力就比较大,短时间内又有很多方面需要讨论,从想法到实体模型,再到批量生产,是很耗费精力的一个过程。直到第一批新品设计出实物并在小程序上有同学买了之后,我们才招募到当年高一的同学。
Q7:在创建社团的过程中,你收获到了什么呢?
A7:我认为每个人的收获其实都不尽相同,作为社长,带领一群人做同样的事情其实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而去尝试一些之前从没接触过的事情更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我做这个社团的过程,其实是在用一个恰当的理由去做成年人做的事情,这对我来说很新鲜也很有帮助,可以激发我的思维活跃度,因为每次要想接下来一个项目应该做什么产品怎么做出实体又该怎么进行宣传。很多成年人都未必有机会去做一款产品,更不要说设计销售,宣传,财务等多个方面。IB的社团在某种方面,给我们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人生阅历。未必要精通,但相关的经验会在之后的生活中提供很多未曾预料的帮助。
Q8:现如今上海市正在推行垃圾分类的活动,你觉得从学生的角度,我们学校这个社团的活动是否可以和全市级别的垃圾分类活动相联系并给大家提供一些相关经验?
A8:SMC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和市政府接轨了,它是一个一直按照如今上海市推行的垃圾分类的标准推行活动的社团,国际部所有相关事项以及规定都由SMC成员设定并督促同学们完成。 SMC作为一个学生社团,主要任务就是去担任一个督促在校学生们时刻注意垃圾分类的社团,现如今正好有政策去助推完善这个事情,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相关标准的存在,SMC是自己去选择需要做什么并定下标准,如今有了这种标准之后,操作起来就会更加容易。
而垃圾分类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所在,从遵守法规的角度来说,它规定每个人都要做到,做的好坏另当别论,作为学生组织或者说是作为一个个体,是没有办法劝导或者强制让同学们去做某个事情的,只能多鼓励以及宣传它的有效性、益处,期望同学们可以从根本上意识到垃圾分类这件事的重要性。
(三)位育:
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Q9:听说你除了对学校的社团活动十分重视之外,在无人机以及相关技术方面很感兴趣,也喜欢钻研ppt制作和设计相关知识并且十分擅长。你觉得兴趣爱好对于你高中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A9:所有兴趣爱好都会成为学习上的助推力,比方说我们当时小组去南京做的研究课题是南京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当时我就会运用无人机去记录路人在接受我们采访的瞬间。兴趣爱好会是我们学习生涯或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亦或是对象,以及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一项事物,所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追求源于热爱”,喜欢一件事情就去把它做得更好,去钻研它,比如说我喜欢无人机就会把它融入到我physics的IA、EE里面去,或者我用无人机去研究一个我不了解的东西,又比如我对电子电路感兴趣,我就会以无线充电的原理及其关系作为EE的撰写对象,这是很cool的一个探索过程。
Q10:回首三年,你后悔来位育的选择吗?
A10:我初中毕业于平和,后被交附录取,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来位育。位育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师资并且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平台的学校,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在我看来,选择一个高中,看中的是那个学校留给自己实现自身的机会,接纳自己的想法支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开展与之相关的研究并最终得到一个结果,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更适合学习本身。不应该关注一所学校最好的学生,而在于平均学生获得的机会。
Q11:马上就要离开生活了三年的校园了,最让你舍不得的是什么呢?
A11:最让我不舍得的应该就是位育的人了吧,位育的老师,位育的同学。这种在高中三年积累下来的珍贵的relationship是初中和大学都不能相比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像是一种bond,连接起每一个人,也是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可,那种真挚的交流方式是很令人羡慕的。而离开这个校园,陡然失去这些联系,转而去面对那些与我生长环境完全不相同的人,是有很大挑战的。在与不同国家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的想找那些与自己相似的同学,比如说中国亚裔学生时常聚在一起,而跟美国本土学生做朋友是很难的,需要克服自身的舒适圈,敢于自信的表达自我,接受改变。
Q12:你现在即将毕业,还有什么你想做的事情吗?
A12:最近在策划一个校友会的活动,校友是一所学校很重要的资源之一,我目前正在意图通过网路联系上历届的优秀毕业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其次我还想要做一些有关校园宣传的活动,位育是我们这些位育IB学子生命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想要铭记它、感恩它、为它做些贡献。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