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来北京上学,最好住在清华北大教授家里、银行总行处长家里,您觉着这样的家庭是否愿意接收?再换个场景,日照、临沂的亲戚朋友家孩子到济南上高中,你能否接纳别人的孩子在家里居住3-4年,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能送孩子去留学的家庭一般家里都会空一间卧室,也没见谁想招个长期房客来补贴家用。美国也一样, 大部分接收留学生的寄宿家庭是因为想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问:寄宿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融入美国社会更多机会么?
寄宿家庭的经历并非像一纸合同所写的那样清晰明了。孩子和寄宿家庭在生活中时间上、空间上的交叉,加上人的情绪和情感因素,让这个经历更加复杂。举个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学生住寄宿家庭,如果饮食不喜欢,该怎么提意见呢?对于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与寄宿家长的交往并不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处理不好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我们走访过许多就读走读学校的孩子。各种奇葩的走读学校小留学生的惨痛经历就不细说了。有些孩子在寄宿家庭受到伤害了,不得已半路回来。遇到这种情况,谁也不愿意告诉别人,揭开自己的伤疤。
能够住在老师家里,是走读学生都非常期待的寄宿家庭环境。我们接触的一位孩子就很幸运,住在学校老师家里,最后大学录取结果也非常好。但是即便这样,他下午课后也无法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只是在老师办公室写作业等老师下班带他回家。
有的寄宿家庭对孩子特别好,孩子也受不了。我们认识的一个孩子就是这样,寄宿家庭热心教会活动,每晚家里都人来人往,要求寄宿学生一定参与活动,孩子想安静学习都不行。于是家长就过去租房陪读,后来学生参加完学校组织的大学参观团,对家长说,我终于有了美国同学。因为之前课外活动参与不上,上课是走班制,下课见不到美国同学,一起旅行了一周后才和美国同学熟识起来。
问:走读学校与寄宿学校有何差异?
在美国有300所寄宿高中,经过我们的考察,其中值得我们家长考察送孩子留学的大约有140所左右。
走读学校往往人数众多,虽然各种体育设施和音乐设施和寄宿学校一样棒,但是人均资源不足,国内去的学生因为水平不够往往参与不上。很多学生都是家庭接送安排参加校外的俱乐部活动。这对于家长不陪读的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劣势。
在寄宿学校,学生在结束学术课程后,每天下午都要在校参加体育活动、课外活动。寄宿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大部分老师都住在校园,资深教师住独栋,年轻教师就住学生宿舍楼,学生可以帮老师遛狗、看小孩。寄宿学校还会组织学生们去附近教堂做义工,辅导附近社区孩子。
住在寄宿学校也不是与世隔绝,因为寄宿学校的大多数学生还是美国学生。同住一层楼,一起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孩子才容易交到各种朋友。平时周末、长周末(周五到周一的四天小假期, 美国的哥伦布日、总统日、复活节等)可以去熟悉的美国同学家过夜sleepover, 感恩节等假期如果不回国,也可以受邀去做客。
问:我的孩子到底适合不适合高中留学?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别人的情况(经验和教训都有)只能借鉴参考。
1847年,大清“留美幼童”倡导者容闳先生海上经历98天后到美国读高中。
1872-1875年,连续四批共120名12-14岁的“留美幼童”就去美国读中学了(小学课本都学过的主持京张铁路工程的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留洋是人在海上漂,和家人的往返信件也是海上漂。
1904年,宋霭龄15岁赴美留学,是中国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女性。
1907年,宋庆龄15岁和宋美龄13岁也到美国留学。
1920年,邓小平16岁到法国留学。
1936年,毛岸英14岁到前苏联学习。
1944年,德国和英国的首批喷气式战斗机投入使用。
1949年, 第一架喷气式民航客机──英国的“彗星”号首次飞行。
1972年,台湾李开复11岁到美国上初中。
1973年,民国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外孙女洪晃12岁被送到纽约学英语。
现在飞机可以夕发朝至,有了各种视频软件,时间和空间已经和100年前的感觉大不一样了。
我们自己的女儿2011-2015年就读美国私立寄宿高中,现在已经顺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在美国开始攻读博士。一路走来,更加坚定了我们对美国留学的路径,不走弯路。
我们这些年也指导了很多学生申请到满意的美高,并继续指导美高学业规划、生活指导、本科申请。家长和孩子都非常满意我们的服务。
确实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低龄留学,我们每年都拦了一些孩子留学。
互联网传播口碑的时代,我们要求自己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孩子真用心”,“让家长真放心”。
如果孩子一旦有了闪失,我们承担不起后果。
我们更担心家长人财两空。
有同行评论我们有良心,我们自己知道其实是我们自己胆小。
建议家长让孩子和我们当面交流或者视频交流。
我们愿意免费和家长交流一小时,免费和学生交流一小时。
问:留学后留不下来,留学的钱是不是白花了?
这个话题很大,也很小。
很多网络文章都提到了留学的“性价比”。
问题是,看到类似文章的家长一般都不考虑“性价比”去“买车”“买包”。(奔驰车和老年代步车一样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很多品牌包甚至不是真皮啊。)
我常问家长:如果两个孩子穿着同样的T恤、球鞋站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否分辨出哪个来着都市、哪个来自乡村。
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说一定能,因为气质不同。留学过的孩子也是一样,可以明显看出区别。
8辆奥迪只是为一个气质?
美国的教科书都是大部头,书厚,讲得深入浅出,加上老师多多鼓励学生积极性,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这才是终身受益的啊。我们孩子40岁时从事的职业、行业,恐怕现在还没出现呢。
今天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哪个不是收到国外的启发。曾有一网络文章提到国内某制造业厂家为了产品可靠,一个国产螺母都不敢买(国产好产品肯定有,军品螺母试试,就是性价比不如买进口货了),国内还是有很多机会。问:留学是对孩子的投资吗?
不是,留学是消费,量力而行。
我们劝家长留好养老钱,不能砸锅卖铁送孩子留学。
那样对孩子不公平,孩子背负太大压力。
孩子读一年美高,5-6万美元,上课的日子School Day 180天。
要孩子老想着每天、每节课、每分钟折合多少钱,孩子心态会乱,会被逼疯的。
家长养宠物,买好猫粮、好猫砂、好狗粮,也不是为了宠能给自己养老送终。这又引出另外一个话题,不能把孩子养成宠物,下次再谈。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