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就要来啦~新高一的同学要适应国际课程的学习生活,高二同学面临学科难度上的提升,高三的同学也开始准备申请了。让我们来听听学长学姐们是如何适应新学期和准备申请的吧!
你在高一最初是如何适应全英文环境的?
多阅读、多听、多交流。尝试用英文定义记英文单词。—佐治亚理工学院 崔我是在高一开学后才从本部转入icc的,所以不仅不熟悉的全英文授课,还比别人落下了很多课程。加入icc的第一周里,我自己的方法就是每天多花时间去补习。放学后可以向学的比较扎实的同学提问,然后回家以后自己通读课本,把不认识的单词都标记记录出来。我个人认为读课本真的是非常重要并且高效的适应方法。老师课上讲的内容都会在课本上有完整的体现,同时多阅读,劳记专有名词可以促使自己更快的适应英文教学。另外,我觉得一定不要害怕和老师多交流。虽然难免会害羞,但是多向外教提问不仅可以解决自己课业上的疑问,也可以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和外教打好关系基础还可以为之后推荐信做准备)
—康奈尔大学 胡
你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 (e.g.如何平和课内学业,标化和课外活动)
第一点,我认为与其管理时间,不如节省时间把每一件事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这样能做的事情自然就多了。最大的体现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每听完一部分内容你就应该知道自己哪一个地方学的不好,这时候就要就地举手,不要怂,要跟老师勇敢地交流,把所有不会的问题都问出去。这样就省去了下课之后再去回顾,查缺补漏,找老师约Appointment这样的麻烦。第二点就是关于碎片化时间的管理。我觉得,在入睡之前躺在床上,思想放空的那段时间就是去巩固阅读和听力这种标化的好时机。比如说我有一段时间托福的阅读和听力都不是非常理想,于是就坚持一个学期每天晚上入睡前都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和听力训练。每天我会规定自己要阅读几篇passage,并保证每篇文章中每一个段落的大意我都能归纳出来。听力我会放1.25倍速,有的时候能提升到1.5倍速,就这样躺在床上,闭着眼仔细地捕捉每一个单词,达到每一个单词都能听清晰的水平。我甚至有的时候都会发现,我就这么戴着耳机睡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手机界面还在小站托福上面。这样下来,一个学期我的这两科也确实有很大的提升,最终达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
—康奈尔大学 董
你的SAT2 考试科目和报考数量是怎样选择的?
SAT2在我申请中的权重很低,所以我没有在SAT2上花太多心思。一次SAT2最多考三门,所以我只打算报考三门与我专业相关的科目。我美国大学主要申请生物/环境科学专业,因此SAT2我选择了生物和化学。而且我平时IB的选课里也有生物和化学,所以报考这两个科目就不需浪费更多时间去准备了。最后一科是数学2,好考又实用,许多大学或者理工类专业都需要SAT2数学的成绩。数学2相比1来说难一点(但也根本没多难,相当于AS数学带一点矩阵计算和统计),但容错率更高,做起来也不会无聊。然后解释一下不报考SAT2历史或语言等科目的原因。很简单,我这方面太菜了,考出来成绩太差给大学看也没用。而且还要花多余的时间准备,不如好好睡个觉或者写文书来得划算。在我个人看来,SAT2花大量时间准备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科目是没有必要的。
—剑桥大学 曹
你在做笔记方面有什么推荐的小技巧吗?
首先,我认为记笔记最大的效用是延伸课堂知识的边界与深度,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理解知识。所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一般会在笔记的边缘地带写下一些问题供我自己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不是老师在课上提出的,而是我自己总结的。要回答这些问题,我就需要参考课本和之前的笔记,这就形成了一种变相复习,我也从而找到了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路
–纽约大学 冯
你在高中阶段遇到最大的一次学术困难是什么? 你是如何克服这项困难的?
我从九年级开始参加翱翔计划,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实验室开展研究。在准备阶段阅读文献时就遇到了困难,由于我们实验室研究的方向是核酸类药物,需要化学方面的背景知识。尽管从九年级寒假开始我就在自学有机化学,但我发现我的知识储备仍然不够,因此我主动出击,开始频繁向实验室里一位负责化学方面实验的师兄请教,还额外阅读了他推荐的一些文献,才逐步搞明白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后来从准备开题报告开始,我又遇到了另一个困难,即如何在接受导师和师兄师姐对我项目的指导的同时,也保有一些自主权,比如说设计并实施自己想做的实验。举个例子,开题报告前我曾自认有个很好的想法,甚至还写了个初步的研究计划,结果发给导师以后就被立即“枪毙”了。后来在研究期间,当材料表征实验的结果难以解读的时候,我曾多次想做实验跟进,但有些却没做成。对此,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通过多问、多操作迅速学习,然后做出令人信服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判断或直觉是正确的,证明自己是有实力的,以此慢慢去改变实验室里周围人的态度。
—哈佛大学 赵
高二fall大概10月的时候,我突然想要转课到cs班上去。当时班上的同学都已经上了大概两个多月的课了(加上小学期)大家都很厉害,所以我就得要非常努力地赶上。这个过程还是蛮不容易的,因为基础并不是很好,同时又落下了很多的内容。不过好在老师和同学都帮了我很多,最后也没有screw up!不过可以说是比较大的一次挑战了吧 - 让我更加有勇气,在之后每一次做选择的时候,都敢于选择自己感兴趣但是不擅长的东西,努力发掘,充满收获。这种收获不光是学业上拿了个7或者怎么样,更多的是我从人身上学到的 - 进了ca班之后,更加敬重我的老师和她所做的种种努力,同时也看到了身边的同学的intellectual curiosity在熠熠闪光,收获了可贵的友谊。
—耶鲁大学 孙
你在高中阶段有过research的经历吗? 如果有,你觉得自己在做完以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research的经历不是很多,但是每次research的收获都很丰富。我参加的research有iGEM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研究老年帕金森病的语音特征、以及所有为IB的IA和EE做的research(大概不算数)。作为一个高中生,做research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比如说,做research之前不知道怎么开题,过程中发现技能没点够或者因知识不够只能做出来很简单的东西,最后写报告或者论文也一塌糊涂。但只有自身体验过research的过程,摸索过这条道路,才能成长。
首先,发现技能不够的时候你就会去学,比如在iGEM学分子生物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及作图,写网站等等。而且在research的过程中,搜寻文献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而读得多自然能模仿大佬的语言和结构写篇像样子的论文出来。
其次,research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人,可能是老师、学长学姐、或者一起做research的同学。老师和学长学姐能够提供很多他们research的经验以及高端的资源;一起research的同学也可能是某个领域的大佬;与不同学科的同学合作还能开拓的思维。每次research总能从他人身上学到很多,但一定要主动请教,否则也没有人会来投喂这些宝贵的知识。所以我认为高中research做不好或者做不出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实际上research本来也不能保证绝对有成果,没有结果也是research的一种结果),不用去期待research能有什么groundbreaking的研究成果。但是完成一个research,将自己做出来的成果展示给他人,总会令人激动不已。更重要的是,research过程中所学会的技能,结识的人们和获得的资源,还有真正动手做的经验才是做research最大的收获。
—剑桥大学 曹
做科研一定是由兴趣驱动才能坚持下来,要坐得住冷板凳,相信“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日复一日地去学习积累。另外就是,研究项目推进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变数,是最初开题时无法预料到的,这时需要接受现实,灵活机动地做出选择,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解决部分问题。即便如此,最后在项目完成时可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找到答案。这就是科学的魅力,那些最重要的问题会吸引科学家们去花数十年甚至毕生时间去解答。引用我看过的书里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感受——“Science was a game. It demanded absorption to the point of innocence.”
—哈佛大学 赵
你觉得做好课外活动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热爱。很多东西做的好或者不好,都是基于花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努力的。而唯一一个motivate你去做这些努力的东西,是你对这个事情的爱。就好比你喜欢隔壁班的女同学,才会各种假装偶遇,想要每天都见到她。我高中打辩论的时候,rdfz有很多大神级的人物。只有在我和他们一起prep,有了更多的观察之后才发现:固然人有天赋,但是天才也是要付出时间和努力,才能有最后的成就的,更遑论我们芸芸众生了。大神也会熬夜,也会遇到瓶颈,也会想要努力寻求突破。我仰望他们的时候会想,那我自己更要好好加油啊!
—耶鲁大学 孙
你是如何进行school research的?
我school research的来源主要是大学官网、学长学姐们和访校。官网按理来说是有最全面细致的干货的,所以在后期准备文书的阶段非常有用,要在找到兴趣点之后往下深挖,形成一个很全的信息网络。但是,官网的信息太繁杂,而且不灵活,有的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可能隐藏在深处找不到,所以要多问学长学姐。他们不仅可以给出很鲜活的例子,而且说不定可以帮你link到一个和自己学术方向很契合的教授或者机会之类的。所以如果能联系到大学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就更好了。有条件的话,去访校也是另一个research的角度(建议在8月底新生周/快开学的时候去)。这是最能感觉到大学vibe的时候,亲身经历的活动和见到的人都会给你最生动的、完全不同的体验。(这个经历对我个人影响很大)
—杜克大学 李
有关school research,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就是学校的官网。在官网上基本上可以找到所有有关学校的内容。利用好官网上的搜索引擎,直接,有效。其次,我觉得如果对一些学生组织感兴趣,也可以在一些社交软件(ins,facebook等)上搜索相关信息,以及过往活动记录等。再者,可以采访咨询一下在校生。他们是最了解学校的。有些官网上的信息可能过于死板,或者不够客观。这个时候就可以听一听学长学姐们的心声,能了解到一个比较真实的校园。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去参观学校绝对是最佳选择;如果能够在学校宿舍住一天,感受会更加直观。
—康奈尔大学 胡
对于申请夏校你有什么建议?
关于夏校我先谈谈我关于申什么样的夏校的见解吧。首先有两种同学,一种是特别明确自己想学什么专业的同学,他们可能会在高一高二的时候申请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有可能是为了兑换学分,也有可能是为之后的大学学习打好基础。那么这样的同学是没有什么疑惑的,只要申请自己感兴趣的夏校就好。还有一些同学就像我一样,在申夏校的时候还没有确定自己未来想学习什么专业,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对于这种情况的同学们我有一种建议,就是可以像我自己做的这样,平衡好文理。比如我在学校选的课程和活动都是特别偏理的,人文方面的极少。像这样缺少某一些课程元素的同学就可以去夏校选与此互补的课程,比如我在夏校期间就选了一门心理课。这样既能拓宽我的知识面,又能平衡我活动的构成。还有一点我特别想说的,就是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夏校。我可以看到两种极端,基本上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国外只想好好钻研学术,体验大学的学术氛围,剩下的一概不想管的那种。另外就是抱有着去玩玩的心态,去那边social一下,至于GPA什么的都不是很关注的极端。
我觉得我个人是比较偏向第一种极端的,我对夏校课程的学术质量期待比较高,但是我觉得我的期待实在是太高了。因为这些夏校往往掺杂着一些其他的东西,我想我这样说大家应该都懂。就是一些像社交这样的事,其中不同理念的碰撞,种族和性别等各种烦心事挺多的。所以我这么说就是想告诉大家,去夏校之前不要对它有一个成见,不要对它有一个期待,不要觉得它就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子的,因为这样的话你到那边就很有可能会经历一个很大的心理落差,而且那边也没有多少你熟悉的人和朋友,到那边就不会很快乐。
—康奈尔大学 董
夏校要选择有门槛的夏校。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门槛高的夏校会有更高的学术价值,身边的同龄人也会相对更强一些,而且还会有学分。
—佐治亚理工学院 崔
对于专业选择你有什么建议?
选专业当然要选自己喜欢的!当然,这是一句很虚的建议。比较实在的建议就是,大家可以尝试选择不同学科交汇处的专业,也就是所谓的跨学科专业。现今的社会需要专业且专一的人才,而在各个产业关联越来越紧密的未来社会则可能更需要拥有跨学科知识、懂得跨领域思考的人。—纽约大学 冯对于像我一样申请时专业方向不确定的同学来说,建议先别着急定要申哪个,可以先把活动主线确定下来后,再根据这个主线定一个匹配的专业。因为大部分美国大一都不定专业,所以我觉得定申请专业不是一个需要费很多精力的事儿。
—杜克大学 李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