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学校提供主要教材的支持,在校内网上也有随时可以获取的、已经按照等级分类的补充材料,这些构成教学课堂的主干。而且,为了应对教师流动较大的情况,这类的资料支持都非常易于使用,能够让每一个新上手的教师迅速可以上讲台。
那么仅仅有这些就够了吗?当然不是,热爱教学的人,时本能的会做自己的特色备课,有自己的分类方法。这里介绍一下我特别喜欢的Mike老师的备课分类。
他使用带孔的透明文件袋,每个袋子装的资料类别不同。左图可以看到是动词类,表面还贴了一张reading标签,表示这是从阅读中学习动词。右图是从规则表、语法中学习动词。
单单动词就有专门的两种备课资料准备。而且使用透明文件袋,还按照难度分类了。上面所展示的内容,是给G5使用的,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变化,替换或者增减文件袋。
这样的分类,体现了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来学习同一种东西,使动词本身能够展现丰富性,比硬生生的背,效率更高。关于背单词可以看旧文单词:快速的抄写,和慢速的理解
阅读文件包,下面也有两个例子:
左边是马可波罗的阅读资料,右边是环保领袖约翰穆尔。各自厚度在二三十页。从G5水平的阅读文章,到同主题的漫画插图、填字游戏,到世界古代交通的延伸阅读,资料来源非常丰富,不同书籍、网站,几乎没有一个文件袋的资料是单一本书复印的。
这样的日常分类以及积累,使Mike在上课的时候,随时可以按课堂进度、学生的理解水平,控制难度、增减学习的内容。
这些都不可能靠学校提供的核心主干教材自动生成,这个获得材料、分类,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出来的,我们的公立教师,日常按照教学大纲工作,备课也有集体备课来支持,除了客观上时间大量被行政占据,主观上也很欠缺这方面的技能。
我上一篇所说的:简单题铺垫==》 慢而清晰地解释 ==》即时评估、反馈 ==》拓展 ,这个过程建立在,对知识搭建次序,有很透彻地了解。
1、除了发给自己的课本,要多接触、研读不同资料,思考教学大纲是以什么准则设立的,其中逻辑在哪。这样可以尽力把零散的资料,化成自己的知识树,有了内生逻辑结构,所有的补充材料可以自动分类,填补进自己的结构里。
2、要交流获得资料的来源。这一点越是青年教师越是做的好,年级大的饭碗稳固,恐怕不是很乐意自我更新。。。。
要把所有家长逼成专业教师也真是挺难为人的,所以备课这种事,还是找靠谱教师吧。一个简单的考量原则:该教师除了手里的课本,以及自带的配套练习,是否有任何补充材料的能力。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