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排行榜,如果只是百度竞价,网站砸钱出来的追名逐利名单,那么它的意义只在于涨学费,套学生。这股热潮,在没有一个更为理性的大众标准的前提下,降温处理,才是最好的办法。小编在教育行业从业八年,我们的观点一向是以客观为主。针对国际学校排行榜,这个水分,只要大家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这几个字,就能明白上面那段话的含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从业者开始深入挖掘这个行业,不管你自己信不信,这股风气总是吹得“骄傲又放纵”。
答案不言而喻,要比较,要择优,要为孩子找到最适合的学校,通常家长会参考“学校排行榜”。当我们并没有一个权威而且细则明确的方法去判断的时候,榜单自然成为了择校法宝。但榜单是怎么来的?各大媒体在产出榜单的时候,除了各说各的,其实谁砸钱砸得多,也是上榜的一大利器。但作为家长,当然看不到这些,这也是为什么在教育行业,最痛的人不是学校本身,也不是教师本身,而是那些求贤若渴的家长。有真正为教育付出的国际学校校长也曾提出,“我真的希望有非常权威的机构,公平公正地梳理一下各个城市的国际学校,分门别类,最好不要排名,这样方便有需求的家长参考。不负责任地乱排,会误导家长,更让潜心做教育的人寒心。”
(引文出自《专访深外国际部创校校长邬晓莉:我对国际教育办学热“喜忧参半”》)
小编从事教育行业,身边有很多朋友的孩子也是就读的国际幼儿园,也有其他辈分的家长将孩子送入国际中学,或者出国留学。这几年,随着教育逐渐成为一块市场大蛋糕,越来越多的“商人”涌入教育市场,砸钱建学校,做广告,拉宣传,再挂个名校榜单,生源上来了,学费也逐年看涨。只要国际学校还在热搜中,这些榜单的热度就不会降低。但通过搜索不难发现,这些榜单的信息重合度让人非常困惑,点开详情,多半是学校自己撰写的历史,教育理念,课程介绍;关于师资力量的介绍,从事各科目的外教教授班级、年龄段和合作海外学校的介绍;课本等都显得十分模糊。
至于他们为什么被榜单放在前面,是综合了学校历史、升学率、地理位置、学校建设、外教师资、出国学校的含金量、学术活动获奖、科研成果分析等等这些真正的细节来综合考量,还是随便排了个名,写几个点就正式上榜了。
国外两个权威机构针对全球大学排名的具体衡量指标:小编可预知的是,这种“商业选秀”将会持续存在,在标准不明确的情况下,为家长和真正重视教育的从业者供上以下参考信息:
美国老牌US News针对全球大学的排名(百分制)
QS世界大学排名(百分制):
虽然大学的很多指标我们没办法实际操作,但仍有可以参考的信息:例如——QS中的单位教职工的论文或者获奖文章,教师/学生比例,以及国际教师和资深国内教师的比例。国内也不是没有机构参考:
宜校网(百分制)
(数据来源-宜校网官方数据)评估排名目前只评估招收大陆学生的学校,包括了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国际班、民办私立国际学校、双语学校、外国语学校。榜单评估不涵盖只招收外籍学生的纯国际学校。同一所学校如果本部和国际部同时有出国留学现象,则取成绩表现最好的部分进行评估。2018年度全国榜”排名因素包括:录取结果,生源质量,学生提升率,学术活动参与和社团活动,具体权重可以参考下表:
其中,类藤校档次录取主要包括藤校录取率和牛剑录取率,类美国TOP30档次录取主要包括TOP30录取率和G5录取率。
校友会
2018年中国最具影响力初中百强榜部分名单:(信息来自校友会)据悉,校长会的“2018中国最具影响力中小学百强榜”,评估标准据称包括教师教科研成果、学校及教师获奖情况、学生全国性获奖情况、媒体关注报道、办学内涵表达传播、学业水平社会口碑等,但具体是怎样操作评估,各个占比占比多少,数据依托是谁,无处可查。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机构一的榜单中,这些数据的依托到底是哪些权威部门,机构,有没有一个公开的,透明的统一标准来支持这些数据,都是一个个大大的问号。
胡润百富旗下的国际教育平台发布了《2018胡润百学·中国国际学校百强》,这是胡润百学第二次发布“中国国际学校”排行榜,榜单收录了来自24个中国大陆城市的百强国际学校。百强学校上海前十:
这份中国国际学校百强系列,基于“同行评议”(也就是教育专家互评),那么,到底是哪些教育专家,从业于哪一块教育领域,其实都是主观上的意见,每个人的主观意见作为参考数据,小编不得不怀疑这份榜单的公正性。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把这些教育专家心中的哈姆雷特拿来排名,权威性在哪里?
小编已经列出好几个机构的标准,不难看出,有一些相同标准,也有一些雷同字眼,但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就是一些分散信息,说不专业,设计了社团,升学,课程,再加点其他自己榜单特殊的类别,但是这种散打榜单,真的能作为主要参考数据吗?我们以CIS(国际学校委员会)/NEASC(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为例,这两个协会通常可以同时联合认证/评估。CIS 及NEASC新版评估文件里至少包括的方面有学校指导声明、教与学、管理和领导、教职员工和支持人员、教与学获取的机会(途径)、学校文化和学习伙伴关系、运营系统等,虽然比之前的标准简化了很多项,但最核心的被更加突显。
我们来做中西方对比,不难看出:
我们重视的是可量化的,眼前的数字,例如升学率,以及社团排名等等。但西方机构更注重宏观影响力,例如除开显性班级学校这些内容,能带给学校长久影响的学校核心力。CIS/NEASC也好,WASC,IB也罢, 评估前期需要大量与学校的沟通及调研或问卷调查,此外,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的自我学习(self-study)评估,你可以理解为是学校的全面反思过程,这个评估是为了学校自身的不断进步,而非去与某个学校攀比,或是争先恐后地去排名。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