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说:近两年,国际学校办学水平有明显提升,家长们最看重的升学走向也表现不俗。加上国际学校离家近,孩子不用远渡重洋,更加方便照顾。权衡之下,家长常常来问小树:
是不是没必要去美高?国际学校和美高究竟怎么选?
今天,就和大家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当下国际学校已经成为国内大批崇尚国际教育家长的选择之一,很多家长会将国际学校作为跳板,为将来升入美本或者美高提前打基础做衔接。
根据京领新国际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国际学校数量达到800余所,2021年预计再增长1000所,达到1800所。
从地域分布看,国际学校在经济发达的广东、上海、北京三地数量最多,分别拥有129所、124所、119所,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重庆等地次之。
并且,根据《2018中国国际学校藤校录取统计表》数据显示,获得中国藤校录取的国际学校,呈现出明显的共同趋势,学校集中在北京、广东、江苏等地,且大多为全国“名校”。
这样看来,国际学校的发展势头算是非常猛,但是你知道吗?
以1980年美国大使馆和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大使馆等共同创建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为时间节点,国际学校的发展满打满算也才40年,对于百年树人的学校来说,这才是一所学校的幼年时期。
如果你关注过美高的话,会发现许多美高甚至在美国建国前就已经建校,尤其是美国东北部的一些学校,例如Governor's Academy等,学校历史都是200年以上
《教育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更是表示,在中国的90后刚刚出生时,美国小学和中学已经实现了“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学习”的目标,学生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在线上课、查阅数字化资料。
从发展时间看来,国际学校和美高差别不是一星半点,那么发展阶段不同,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发展阶段不同,就读体验有什么不同?
不盘点不知道,一盘点吓一跳,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国际学校和美高,两者表面上看起来相似,实际差别非!常!大!
国际学校大有赶超美高态势
了解国际学校的家长都知道,从学校设施、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来看,近几年国际学校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越来越接近美高。
更重要的是,国际学校近几年的升学态势非常喜人,大有赶超美高的架势。
当然了,与之相对应的是国际学校的学费也迎头赶上美高,拔尖的国际学校基本上一年学费也需要40万人民币,4年下来费用不菲……
但是,小树想要强调一点,即使国际学校升学态势喜人,但是美本申请还是存在一定的“鄙视链”的。同等条件下的申请者,美高学生更容易被美本名校录取。这一点从2019年棕榈学生的美本录取数据当中可见一斑:
在美高和陆高学生数量基本持平,水平差距不大,申请学校数量也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美高被顶尖名校录取的比例大,冲刺顶尖大学优势非常明显。
40年的发展仍然暴露出许多不足
师资是国际学校无法言说的“痛”
国际学校在家长心中最显性的特征之一就是聘用外籍教师。但是一谈到外教,中国的国际学校没有一个不感到头痛。
难招到优秀的外教;外教流失率高,基本上三年换一拨人;外教资质难辨别;……
这些问题基本是中国国际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甚至出现过有犯罪前科的外教混入中国的先例。
而对于美国来说,教师一直是美高引以为傲的资源。
在美国想要成为一名高中老师,要求简直比美本还要严苛,前提必须是硕士学位,并且其中不乏名校毕业背景,例如斯坦福、哈佛、耶鲁毕业的人,来做高中老师。
并且,这些老师对于学校的忠诚度会非常高,在一个学校供职十年以上的情况十分常见。甚至很多人直接住在学校,和学生沟通非常方便。
监管成熟度,国际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8年,国际教育圈发生了几件看似不相关实则有共性的事件:
中国境内最早的国际学校之一“BISS”因资金问题面临关闭风险,学校实际控制人失联;上海某国际学校食堂出现霉变番茄;某国际学校出现寒假作业涉黄,经家长发现才曝光出来;
这三个事件其实都是学校内部治理问题,只能说,国际学校的监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除发展阶段不同,这个因素影响孩子15-20年
常常有家长会感到困惑,好不容易挤破头把孩子送入顶尖美高,但是在这牛娃一抓一大把的地方,孩子反而不容易被凸显出来,影响美本申请岂不是得不偿失?
其实,这样的担心有点片面,因为只考虑孩子升学,却忽略了对孩子影响更加深刻而持久的环境因素,要知道,国际学校和美高不同的环境氛围,培养出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氛围不同产生的思维方式差异
曾经,某国际学校在学习西方文明史的时候,教材基本是美版经过删减之后的内容,很难做到与美版同步,因此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也有限。
但是针对美国的课堂学习,在美高就读的学生A是这么形容的:
“通常文科的历史或者政治是必修,读莎士比亚、读十字军东征、读工业革命、读国富论这些西方文化的补充和国内相比根本在几个档次之上,可以说刷新了我以前对西方世界的认识。”
不仅如此,美高的课堂提供了一种非常开放的课堂氛围,大家围坐在一起去提问去讨论去一步步互相激发对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不仅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术思维,也使得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
相信大家也有所发现,虽然同样是课堂学习,但是就读美高的孩子对于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更深,美高的孩子也更自信。
体育的社交效应
国内国际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马术、高尔夫已然成为国际学校学生之间流行的运动。
但是不得不说,国际学校和美高在体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和环境氛围完全不同,美国人对体育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
在美高,运动不仅仅是一项课外活动,也不仅仅是申请加分项,体育是从小融入生活中的习惯,是融入群体融入社会的一个必选。换言之,在美国,体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交属性。甚至可以说,只有参与运动才能够融入学校的氛围,只有加入运动才有“生存空间”。
例如,国内国际学校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单人运动,像是击剑、马术等等,做团队运动的孩子会比较少,运动启蒙也会比较晚。
但是在美国,孩子从很小的年纪就开始参与团体运动,并且学校会非常看重团体运动中的领导力和协作能力,因此像是橄榄球、足球会更受欢迎。
除此之外,美高的运动体系非常成熟,每年不同学校之间都会举办联赛,这样的运动氛围目前国际学校还远远达不到。
毕业自顶尖美高Choate的棕榈大道资深导师Allen老师,曾经就因为打橄榄球跟队友成为很好的朋友,队友家长看完比赛后,当场邀请Allen老师到家里吃饭。要知道,可以就读Choate的家庭家长一定不简单,一句话就让你去梦寐以求的企业实习、工作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体育不仅仅是美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手段,更是让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能够利用的资源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同样是高中,但是能够利用的学术资源无法同日而语。美高能够利用的资源不得不说,真的是太强大了!
提到这一点时,Allen老师说:
在Choate就读时,学校离耶鲁大学只有20公里,因此常常能够有机会去耶鲁大学听课,感受课堂氛围;还可以去耶鲁大学做研讨;甚至,Allen老师曾经邀请耶鲁大学教授帮助学校成立商业讨论小组。
试想一下如果在重视个人项目的美本申请中甩出这样一个项目,个人简历该有多加分!
并且,这么优质的学术资源可不是个例,许多大学的预备中学都能享受到同样优质的资源。
反观国内,目前即使是聚集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也很难拥有这样的学术资源,可利用的名校资源非常有限。这一点国际学校真的是望尘莫及。
美高独有的校园精神及文化传统
就像上文提到的,许多美高建校时间甚至比美国建国时间还早,因此每所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精神及文化传统。
拿毕业生仪式来说,有些美高在毕业仪式的时候会要求学生统一穿黑色礼服,并佩戴不同颜色的花环和装饰以便代表不同的组织。
有些女校毕业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身穿白色齐地礼裙,右手捧蓝色绸带花束。
这些都是每所学校已经形成的独有传统。
包括许多美高已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的精英,有些校友在政界表现突出,有些校友在商界表现突出,这些校友资源也会成为美高校园精神及文化的一部分。
而国际学校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校园的精神和文化还需要时间的积淀才能形成,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多加努力。
思维方式、性格塑造完全不同
心理学上讲,13到18岁正是心理成熟的时间,价值观正在形成。
这段期间,国际学校的环境相对比较简单,孩子成长过程中也更多是受到父母和家庭观念的影响。
然而美高整体的环境更为开放和接纳,相比起国内,人们更勇于交流和探讨。开放的社会环境,允许一个人对不同的事情有不一样的见解,鼓励你将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学校升美本的学生会明显没有美高升美本的学生更加开朗积极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其实小树想说,不论是升学还是环境氛围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并且不可逆的,如果非要选择一样的话,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会更加深刻而持久。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会带给孩子不同的精神面貌,最终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
不论是国际学校还是美高,每一种教育体制都有其独特性,因为教学目的不同从而打造出完全不一样的学生。
所以当你纠结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又希望他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里引用一位美高生的非常精彩的比喻作为结尾:
“国内高中像是牧场里几匹牧羊犬赶着一大群羊在定向吃草,目的是升学或者成功;
美国高中更像是飞禽走兽都在一起乱跑,有的飞天,有的钻地,但是存活下来的物种都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