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学的学号是16号,所以我和她爸爸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她十六姐。十六姐幼儿园就读于上海科技幼儿园,幼升小她作为特长生考进高安路第一小学,初中时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第一实验中学,也就是上海家长口中的上外克勒班。高一作为交换生来到美国,经过3个月的的交换生活,她认定美国的教育更加适合她,于是决定留在美国完成她的高中和大学学业。从当年的十二月份底,她自己DIY申请本州排名第一的高中。这是一所纯IB国际学校,因为我们之前没有接受过IB体系的课程,为了更好地适应IB课程学习,我们决定10升10,先读一年Pre-IB,今年秋季她将进入IBDP 第一年的学习。
从小到大,女人让我骄傲的事情挺多的,但最骄傲的有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她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参加中福会少年宫举办的2008年女足世界杯球童选拔赛,经过几轮选拔最终当选了进场小球童。每一场比赛前,她都会作为入场球童和小伙伴们引领球员们进场。在决赛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和她说:这是最后一场比赛,如果有机会你请球员们在你的球衣上签名作为纪念啊。她就记下这件事了,赛前她没找到球员签名,觉得回家没法和妈妈交代,就自己在衣服上签字了。结果带队老师发现她的球衣弄脏了,取消了她决赛进场球童的资格。其实带队老师这样的处理方式作为家长我们是非常不认可的,但她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很愉快得在观众席上和我们一起观看比赛。
第二件事,上海世博会上海馆的负责人到徐汇区少年宫进行世博会小志愿者选拔,她成功入选了。世博会期间,十六姐每周会有两到三次作为世博小天使在上海馆进行表演。其时全国妇联主席,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副主席陈至力参观上海馆时十六姐作为小志愿者参与了接待工作。
十六姐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一路走过的学校都是以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著称的学校,加上她“差不多“就行的个性,她只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对于课外补课和课外作业都是非常抗拒的。关于英语学习,小学的时候我给她报了昂立英语,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给她买了一个3年不限时的VIPABC网络课程,每天晚上约一节外教课,坚持了2年多,对于口语和听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关于奥数,我也曾威逼利诱她,上了几节课,在她强烈的抗议下也取消了,其实她数学是非常好的,只是缺少刷题的习惯和决心。对于孩子的学习,我和十六姐爸爸不是鸡血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去学习,不要过度学习不要超前学习,这样会很早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的兴趣。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和十六姐姐爸爸对于她的学习抱着随其自然的态度,但我们非常注重以下几个品格的培养:
初二下学期十六姐迷上了日剧,有一段时间通宵刷日剧,成绩下降很多。上外一实初三的时候有一场直升考,通过直升考才能升入上外附中高中就读。当时我们已经决定要去美国读美本,从家长的角度,我们觉得没必要体制内体制外的课程两边都兼顾,所以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继续在上外一实读初三准备直升考还是尽早进入国际课程学习。经过深思熟虑和访校,十六姐选择了一所自己相对满意的美高国际课程,并经过测试直接进入10年级进入学习。在国际班读了一个半学期后,学校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加上她的两个好朋友都决定出国读高中,她提出来想出国读高中。这是一个计划外的巨大变化,我们和她沟通后尊重了她的选择。当时已经是4月中下旬,美高申请基本已经结束,恰好那时我从朋友处获知美国国务院的交换生项目,立即行动,最后成功通过美国的一家基金会交换到美国的高中,并安排了非常好的住家,这也是孩子之后能够顺利申请新学校并且能够在美国很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一个心理保障。
十六姐交换的学校是一个国人都不熟知的美国州里一所非常小的私立艺术高中,学术水平很一般,但艺术比较强。十六姐从小上的学校都算是非常好的学校,从我的角度我当然希望她能够进入一所学术能力非常强的学校。但孩子从小非常喜欢艺术,所以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上天可以安排的一所去发掘自己艺术潜能的学校。虽然这所学校有各种不如意,十六姐在这里也受到了很大的文化冲突,但她还是在就读3个月后决定留下来,并开始着手自己申请下一年度的美国高中。因为住家的原因,孩子表示想继续留在这个州读高中,虽然这个州的整体教育水平无法和东海岸及加州相比,但我们选择尊重孩子的决定。当时我建议她申请该州前三名的学校,她经过多方考察,觉得另外两所不适合自己,决定只申请州内排名第一的这所IB国际学校。整个美高的申请都是她自己完成的,包括参观学校、笔试、面试、参观宿舍、和宿管老师沟通。因为有前面一所国际班的前车之鉴,十六姐在选择学校上非常谨慎,前后去了学校四五次,和相关老师及人员沟通,确保那是一所适合自己并自己喜欢的学校。很幸运最终在3月中旬收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事实证明,这所学校非常适合十六姐,不光成绩全A,英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经过测试成为下学年English作为母语上课的两个国际生之一。同时这学期所有老师都给予了十六姐超高的评价,有些评价之高让我觉得“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在美高,没有家长管束,不少孩子很容易沉迷于游戏、网络,因为有她迷恋日剧的那段经历,刚去美国的时候我还是很担心的。经过一年的学校,我发现她已经学会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可以非常自觉地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各科作业以及老师的各项要求。
十六姐从小就比较成熟,幼儿园就不喜欢和同龄孩子玩耍,而喜欢和老师聊天。她喜欢看历史、事实新闻,会主动思考,也会和我们辩论各种观念,小时候因为和外公、外婆讨论一些历史事件而把两位老人气得够呛。在这种宽松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下,特别是进入IB国际学校学习后,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并且掌握了写作的技巧,所以她的论文和演讲在年级里都是非常优秀的。美高老师对她的评价其中有一条就是:班级里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在批判性思考能力方面与她媲美。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自己的书包不管多重都自己背;很小的时候,在宜家买回家具,都会要求她帮着一起安装;出去旅游,办理登机托运照顾老人;13岁的时候第一次去美国参加本土的户外夏令营,一个人坐飞机从拉斯维加斯到丹佛;15岁去美国做交换生,一个人三个大箱子一个登机箱,托运行李、入境、转机都是自己完成;在美国,银行、保险公司、看病预约医生、购物、外卖、打车、预定酒店、安排旅游行程……,样样都很熟练,这个和她从小就参与这些活动是分不开的。
另外说到自理能力,绕不开的就是人身安全。6月12日-6月16日,十六姐和住家姐姐两个人独自在洛杉矶乐园游:六旗魔术山、,环球影城和迪士尼乐园,一共四个乐园。十六姐17岁,住家姐姐18岁,行程中涉及Uber、3个住宿地点的移动、加州艺术学院的访校、乐园游玩等环节,这些都需要她们自己完成。家人和周围的一些朋友知道了都质疑我,你放心两个小女孩独自去旅游啊?我和她爸爸的观点,只在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各种不安全,我们不能把他们隔离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中,而是要教会他们预知危险并尽量避免危险,遇到危险要尽快脱离危险,剩下的就是听天由命了。
于我和十六姐爸爸,我们在学业上并不要求她成为一个学霸,但是我们希望把她培养成为这样一个人:把她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她都能很好得生存和生活下去。她或许不能申请到排名前十前二十的美国大学,但一定要自立、快乐的生活。十六姐的性格非常好,对任何事情她都不会特别强求结果,遇到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她都能找到办法化解,很快走出不良情绪。心理健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可以使精神方面的疾病尽量远离她们,但这需要家长的宽容和理解。
我们基本是随着十六姐的个性自由成长,家长把握一个大方向正确,细节不需要管太多,孩子可以发展的很好。有的时候,家长管的太多,给予孩子太多限制,容易和孩子产生激烈的对抗,孩子和家长一路都会走得很辛苦。
十六姐小时候我们鼓励她广泛接触各种兴趣班,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有天分的部分。她参加过很多课外兴趣班:画画、钢琴、舞蹈、游泳、网球、。十六姐3岁开始学习儿童画,主要培养想象力和色彩敏感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素描和水彩,四年级暑假送她到杭州中国美院附中上暑期班,和一群初一初二的准备考附中的孩子一起比较专业地学习素描、速写和水彩。美国交换的第一年也是在一所艺术学校,接触了大量艺术形式,这些对她在艺术方面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她也在继续探索将艺术作为自己申请大学的方向。
她4岁多开始弹钢琴,二年级的时候告诉我,她不想弹钢琴了。我们问她:是不是确定不想弹了,她说是的。为了避免她长大后怪我不让她学乐器,我让她写了一份自愿放弃钢琴的字条后就放弃了弹钢琴。这学期音乐课学习编曲,她非常喜欢,也被老师夸奖有天赋。编曲的时候需要钢琴配合,所以这学期她又爱上了钢琴。所以孩子的兴趣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的,并不是说任何东西都是学得早就好,逼着学很容易失去兴趣,当她对某一项东西敢兴趣的时候,任何年龄学习都不嫌晚。
除了艺术方面的培养,我们很重视十六姐体育能力的培养。十六姐小时候有哮喘,两岁半那年冬天基本在医院度过,天气转暖后爸爸就决定让她学游泳增加肺活量治疗哮喘。游泳一直坚持了很多年,游得也不错。12岁那年由于机缘巧合她加入了上海水下曲棍球俱乐部,这是一项极限运动,需要自由潜在池底进行对抗。她当时作为全队最小的队员跟着一群大人(包括很多老外)一起打球,持续了大概三年左右,获得过Shanghai Daily颁发的最佳青少年运动员奖项。13岁那年,我带她去东南亚学习水肺潜水,目前她也是持有潜水执照的青少年潜水员。
孩子对自身喜好的探索非常重要。我们从来不会对十六姐说你应该学学数学、学金融、学计算机……,我们始终觉得只有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就能够学得很好。不管哪个行业,只有自己喜欢,就可能做到优秀甚至顶尖。所以我们鼓励十六姐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学习不同的课程,然后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者说热爱的东西,以此来决定以后申请大学的方向。在10年纪的Pre-IB学习过程中,她学习了英语、语文、数学、化学、历史、艺术,虽然每一门功课都非常优秀。在学习过程中,最终确定了11年级IBDP的课程。对国际生来说,English B是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学习的,EnglishA适合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经过一年的学习,不断地和老师沟通,以及老师的考核,她已经具备学习English A的能力。
她特别喜欢化学,但她的学长学姐忠告她,在IBDP中物理更简单更容易得高分。但她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在热爱和高分之间,选择了热爱的学科,我们都为她感到骄傲。
视觉艺术一直是她非常喜欢的,这门课程的高级别是非常花时间同时也不容易得高分,但她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学科。如果能选择学习自己热爱的东西,在IB这种体系中我觉得分数是可以稍微放弃一点的,毕竟两年的学习,如果不是自己喜爱的学科,学起来会很郁闷吧。
现在很多孩子在高中阶段,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探索自己热爱的学科,顺着家长的意见选择了专业,到了大学一部分同学能够及时纠正,有些孩子已经失去自我探索的能力,始终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顺着家长的意见以及媒体宣传选择热门专业。如果孩子从小有机会去探索自己喜爱的学科,我想她会走得更好更远。这个世界变化很快,现在热门的专业也许过几年就变化了,所以一定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选择,相信自己只要足够优秀,不管在哪一行业都能做出很大的成就。
对于国际教育,我认为如果孩子决定出国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独立自理能力、思考能力还有就是英语能力,出去的最好时间节点就是8升9。
我最近有机会听了美国著名大学招生校长的分享,美国名校招生官对中国学生,并不是一味追求标化成绩。在国外招生官看来,中国孩子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成绩档差不多的孩子中,他们会选思想成熟、独立性强、能力强的学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看似标化没有那么高,但却能被名校录取,因为名校录取的是符合本学校气质思想成熟具有领导力的学生。在名校招生官严重,1500和1550的成绩并没有本质区别,如果孩子在人文学科方面比较突出,或者在某一方面有长时间耕耘,更深入的学习,这样的学生对国外招生官更加具有吸引力。对于一些理科AP很多,标化也很高的学生,如果没有特别的获奖精力,那么在美本申请中并没有多大优势。另外,美国招生官总体认为中国孩子都很优秀,但英语能力,特别是口语和写作还是很欠缺,托福考115分,甚至满分120分,到了美本学习可能需要半年左右的适应期,特别是Essay的撰写,可能不如一个托福90几分的美高学生。所以如果最终会选择去国外都读书,家里经济条件也认可的前提下,尽早安排孩子出去读书。
此外,一定要充分重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培训托福和SAT,大量的刷题,这种短期强化训练可能会暂时提高你的标化成绩,但到了大学,你自身的英语能力可能并不匹配你申请的学校,后继会出现很多问题。抓紧平日的学校,当你英语水平到达一定层次的时候,再参加一个短期冲刺班,这样的效果比长年累月的培训效果好。
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多一点选择的权利,比家长给孩子事无巨细的安排一条所谓通往学霸的道路更重要。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