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简述
本科:
大连医科大学——Applied Psychology
均分:85.42
GPA:3.49
雅思: 6.5;
(听力:6;口语:6;阅读:7;写作:6)
录取情况:
爱丁堡,兰卡斯特,邓迪,东英吉利,肯特大学conditional offer。
最终选择:
兰卡斯特大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我想要去国外念书”,大概是产生了这样的念头之后,我就潜移默化地向着某个方向前进了吧。有这个念头的时候我应该是小学三四年级,估计是被对谁都高标准严要求的母亲影响了。而英语,现在回想起来,同样是应着母亲的要求,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学了。
“如果不能学天文,那就学临床医学或法医。如果与临床和法医无缘,那就学心理学。”
在看弗洛伊德的一本书的时候,这个想法就浮现了出来。想必这也是我的高考志愿全都是医科院校,同时还有一个在医科院校开设的心理学专业的根源了。
你问我为什么最后没有选天文?
因为父亲在我填志愿的时候表达了一下他的想法“想学天文啊,那你要做好以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准备了。”
而我是个金本位的人,自己的爱好养不起自己,那就还是让它一直是爱好更好。
于是,在2010年的初秋,我成为了大连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临床方向的第一届学生之一。当然在那个时候,留学的具体念头还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学院校的学生,虽说没有像临床专业的同学那般被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宏伟磅礴的医学知识震慑得发际线倒退,但是我也是泡过解剖馆,割过小兔子,摆弄过蟾蜍大腿的。
渐渐的,留学,对于我,成为了一件被我自主想起来的事情。可能是受到了周围环境和系里一些老师的影响,也或许是儿时自己在心里埋下的种子开始有动静了。
而真正让“留学”变成我的行动目标的,是在大二的某一天,母亲问我的一句话:“研究生,想去国外念吗?”
“好。” 已经不记得母亲是在电话里问我的,还是在假期里的什么时候。但是,我自己的回答我记得很清楚,不是 “啊?”,也不是“想。”,而是“好。” 就好像我在等着谁会问我这一句话一样,我都没有像往常一样,随口顶嘴一句“您老人家怎么不先问问我要不要读研究生啊~”。
“那是去美国,还是去英国?还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我这里有一些参考资料,要不要听听?” 很显然,她是有备而来的……
终于,在2012年下旬,也就是大三第一学期,我开始为留学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首先是确定留学国家。
记得在选择国家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英美,衡量了下两国研究生的耗时,烧钱度,文凭含金量,以及我想学的方向的发展(发展心理学)和家庭经济能力(最重要的)之后,最终,我选择了耗时只需一年,硕士文凭认可度好,同时还很省钱的英国。
然后,是寻找中介。
这段记忆很深刻,我是在课业之余寻找中介的。当时课业的压力还没有开始变大,准备雅思,选学校,看专业,导师的研究方向,才是重中之重。在找中介的时候,其实是期待他们能在资讯方面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帮我节省一些时间。
可是,在询价问“诊”之后,我发现如果把全部的申请流程交给他们,一来,“是我去留学?还是你们去留学?”这句话开始不停地在我脑海中回响;二来,在和相当一部分的中介客服人员交流过后,我深感他们对我想选的方向,我的需求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且,每每谈及对学校以及专业的了解,我发现他们知道的程度甚至都还没有一个当时只是在网上查资料,看学校官网介绍的我知道的多。更过分的是,如此不能满足我要求的中介,要价居然上万,对于金本位但是讲理的我来说,不能接受。所以最后,我果断放弃了传统中介。
时值2013年年初,对传统中介心灰意冷的我,都已经做好了申请完全靠自己DIY的心理准备,想想正在准备的雅思,还有马上就要来的毕业设计,医院实习,心里其实还是打鼓的。但是,自己选择的道路,爬也要爬完。
行文至此,想必就要峰回路转了。没错,老天爷在我这儿,总是喜欢先折磨一番,然后赏个甜枣。在网上查学校资料的时候,偶然地发现了留学半DIY这个概念,那个时候,留学申请半DIY还处于试水阶段,我也很是好奇,怎么个半DIY法。初步了解之后,真是大喜过望,那个时候的半DIY是完全凭自己的了解选专业和学校,选好之后,会有人指导申请材料的准备,填写学校的网络申请表格,指导签证的材料。这样的形式确实既让我有自主权,还能在我拿不准的文书准备上提供帮助,完美地满足了我当时的所有需求。
心动了那就自然要行动起来,当时的我真的特别希望有一个熟悉英国心理学专业情况的老司机来带带我,这样可以帮我节省很多时间,但是现实是骨感的,所以我不得不凭一腔热血,一己之力把英国排的上号的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导师擅长的方向,有什么样的实验室,专攻什么领域给研究了一遍,最后决定了自己最想要去的学校。现在,需要提我的本科成绩了,均分85多一点点,绩点3.49。而本科的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它的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很好,医学部分我们学,心理部分我们也学(必须学啊喂!),系主任和国外的学校谈合作,课程设置是被羡慕的,同时师资也不错。而且我当时手里还有一个“挑战杯”科研学术活动的一等奖,这个学术活动是和大学室友一起参加的,一名很有前瞻性的室友提议了一下,我们就开心的参加了,然后迷迷糊糊就获奖了。所以,即便学校不是985,211,我自认为我学的基础是很扎实的,还是有竞争力的。
至于选定的学校,自然有抬高的和保底的:爱丁堡大学;兰卡斯特大学;邓迪大学;东英吉利大学还有肯特大学。爱丁堡属于抬高的那一个,兰卡斯特属于齐平的,剩下三个就是保底的了。
我必须详细的说一下选校的心理历程。
第一,我当时很清楚我想要学什么,要么是发展心理偏临床方向,要么就是发展心理的婴幼儿研究,为什么?因为我喜欢。所以,我是从专业,导师,研究条件开始挑的学校,在看到爱丁堡的一些专业介绍还有兰卡的婴幼儿实验室,我整个人都是沸腾的,动力超足的。
第二,我知道我家里能够给我的留学资金有多少,并不多,只有30万。这里必须插一句,当时真的很想去UCL(伦敦大学学院),专业设置是梦想级别,还有安娜弗洛伊德研究所,但是,为什么学费会那么贵,伦敦的生活费怎么会那么贵,看着手里仅有的银两,只能选择默默地关闭了UCL的网页。钱,真的很重要。说到学费,兰卡是最便宜的,不到30万人民币就能把学费生活费全部搞定了,生活还能宽裕些;而爱丁堡稍稍贵一点,但也就是30万了;可是UCL,交完学费,剩下来的钱还不够租房子住的,就更别说生存了。哎……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惆怅。
选好了学校之后就是文书的准备了,时值13年3月。虽然去不了UCL,但是我的个人陈述是按照UCL给出的要求写的:为什么想学这个专业;为什么想要来(UCL)念书(括号里的学校随意换);为什么选择英国;这个专业是如何吸引到你的;你的专业背景和这个专业的要求的契合度如何。问我为什么现在都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这几个问题,换了主语之后变着花样地出现在了我参加的所有面试中,想忘都难。推荐信是系主任和指导挑战杯的老师帮我写的。至于简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比较陌生,就买了半DIY里面的文书服务,按照给我的模板写了一个。不要以为这些文书都是用英文写的,不是,全都是中文。我是买了文书翻译花了好几千大洋把它们翻译成的英文,现在回头看看,发现给我写文书的那位文笔还是很不错的。为什么不自己写成英文的呀?因为那个时候大三上半学期正在慢慢接近尾声,学校要期末考试了,我没时间也没那个自信能把它们写好,而且同时我还考了次雅思。
终于,话题到了雅思,雅思,我考了两次。
第一次应该是在大三上学期,大概五六月份的样子,扑街,分数我不想说。我心其实挺大的,反正也没打算一次就过,再考呗。但是第二次,必须过,因为考试费很贵。在备考第二次雅思的那段时间,我都过着朝六晚一二的日子,早上起床练口语,晚上下自习之后练阅读和写作,同时还找了另一位烤鸭当网友,相约一个时间两个人互相模拟口语考试,一起练习,共同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考雅思,是在同年的11月,过了,成绩不亮眼,区区一个6.5,但是已经达到了兰卡的要求,而且爱丁堡也是上个十周的语言课就没有问题了。致此,我自己主动积极准备留学材料的过程就告一段落了。
等等!是不是忘记了提交材料申请学校这个步骤。不,没有忘,只是提交材料和考雅思,我的精力都放在雅思上了,因为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托了半DIY的福,材料递交和学校网络申请都是和我对接的工作人员帮助我完成的,我初期文书其实在第一次考雅思之前就全部准备好,并且在学校开放14/15学年申请之后就立刻申请了,最好的是,这个半DIY帮我申请的过程很透明,我知道我在每个学校的申请账号,我也能看到我都提交了哪些材料,很放心。而且,我在14年2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上面提到的所有学校的conditional offer了,因为当时大学的最终成绩单还没有拿到,我也还做毕业设计。可以说,我大学最后的半年过的是相当省心了。
Offer到手,既是纠结,但这种纠结也算是幸福的烦恼。
我当时在想,到底要去哪一所学校呢?是爱丁堡,还是兰卡斯特呢?
定是爱丁堡啊!我知道会有人如此提议的,也确实有人这么建议我。
我再一次看了一遍导师的研究方向还有实验硬件设施,当时的爱丁堡,虽然是有吸引我的临床方向,但是给出的更多是偏向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而兰卡,在我调查了一番之后发现,他们的心理学实验室,尤其是婴幼儿发展实验室,是全欧洲最好的实验室之一,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排的上号。
最重要的是,我被兰卡的发展惊讶到了,兰卡是所很年轻的大学,比新中国还年轻,但是,其发展速度令人咋舌,感觉是汗血宝马里的战斗马,所以,我最后决定去兰卡,而且事实证明,我没有选错。
既然学校敲定了,那就要准备签证一干众等事宜,这个时候半DIY的工作人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个时候的我是出国小白一只,也是第一次申请签证,护照也是才拿到手不久的白本护照,心里没底啊,别拿到学校的offer和CAS,结果签证没拿到,那一切就白搭了。第一次填写签证表格的我,很是茫然,也很头疼,不知道为什么英国人能弄出那么多奇奇怪怪的项目让填。多亏有了半DIY他们的签证服务,告诉我该怎么填,审核填好的表格,还揪出了不少填得不准确的地方,帮我很多很多,递签的过程也很顺利,最后拿到签证的我虽然没有感动的留下泪水,但是也是心中百感交集:终于,腐国,我能来了!
以上,就是我申请英国Msc的全过程了。
而现在的我嘛,在兰卡斯特念着博士啦。
还记得我说的不后悔选择兰卡斯特的原因嘛?
因为是在兰卡,我碰到了我现在的导师,也是我硕士时期的导师,就是因为成为他的学生,我才有机会拿到覆盖了国际学生学费生活费的全奖在兰卡念博士。
当然,也是因为我在硕士的时候足够拼,本来就是奔着兰卡的宝宝实验室去的,那自然需要在那里做毕业的研究啊。而我运气很好,硕士做的研究发表了期刊,虽然真正发出去的时候我都已经开始念博士了。
至于你问我怎么拿到的全奖?
是因为在我硕士即将毕业的那段时间,我导师拿到了一笔研究经费用来资助学生完成博士学位,且在使用期间,每年可以资助一名海外学生。一开始,我导师问我要不要申请,但是我决定在硕士毕业之后回国,因为我想工作,没有工作经验直接念博士,脱离了我原本的计划,而且那笔经费也是要持续好几年的,要是想回去,也还是有机会。于是,我就回国工作了一段时间。一边工作,也一边还和导师联系,因为需要共同写作我硕士的研究。好巧不巧,就在研究被杂志接受不久,我导师就问我:“2017年会是这笔经费资助海外学生的最后一年,要不要来?”还是那个回答:“好!”
至于申请博士的过程,除了多了一个奖学金的面试,所有的流程都和硕士一样。因为已经知道了所有流程,就完全自己都是DIY了。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