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的日期越发临近,我们的复习也进入了总结反思阶段,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信心满满地进入考场,这里为师再啰嗦几句,针对Paper2再谈谈,将我们平时总结的思路再强调一下,希望大家更加有效地复习、反思、练习。
最后一阶段的复习中,相信大家已经对第3部分学过的每一部文学作品的惯用手法及其效果进行了详细地分类整理。然而这些离Paper2要求还有点远,因为Paper2要结合第3部分所学文学作品并且根据论题写一篇论文,因而,我们要将两部作品进行对照对比,从宏观上认识相关和差异之处。
一
明确考察重点,深入总结反思
语言A:语言与文学指南(2015年首次考试)中这样描述:
“试卷二包括6道考题,它们根据在语言A:语言与文学课程第3部分中学习过的文学作品制定。要求学生仅回答其中的一道题。”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显示出他们了解课程第3部分所要求的学习结果。”
第3部分:文学——作品和背景/语境重点在于“通过仔细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对文学与大千世界中各种问题之间的关系,例如性别、权力和身份认同等等问题”(指南第22页),从这一角度说,Paper2不仅需要对文学内部各要素及其效果有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对文学有宏观认识,指南中举出的讨论题也能体现出这点,比如指南第30页上部分讨论题:
1. 我们该如何解释一部/篇特定的作品在不同的背景/语境下和不同的时代中会一直令人感兴趣?
2. 有人断言,作品的意义是固定的,不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你怎么看?
3. 如果‘美’是相对而言的,你所学过的一部或多部作品如何探索了这一观点?
4. 文学是被压迫者发出的声音,这一论断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言之有理的?
5. 文学作品中的男、女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中的男男女女?
6. 文学作品是否既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又对其进行挑战?
这些讨论题都涉及到对文学的宏观认识,要么是把作品放在不同时代、语境考察(论题1、2),要么是探讨一些文学中的抽象问题(论题3)。即便有的论题或聚焦于人物(论题4、5),或聚焦于主题(论题6),那也涉及到文学与“大千世界”的关系。
要对文学有宏观的认识,就要从对主题内涵的认识出发,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是通过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表达出来的,主题往往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当一部文学作品创作出来之后,其主题内涵往往会也超越作家本来的意图,表现出丰富性。主题内涵的丰富性为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提供了更多可能。
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比两部文学作品的相关和差异,将课堂上经常讨论的几个层面的思考角度列出,比如社会阶层、性别问题、伦理道德、美与丑等,再综合反思自己对两部/三部文学作品的理解,将两者进行对比对照,以下表格以供参考。
作品
主题 |
作品一 | 作品二 | 相似 | 差异 |
社会阶层 | ||||
性别问题 | ||||
伦理道德 | ||||
美与丑 | ||||
…… |
填写好这个表格之后,再联系相关论题,我相信大家会有意外的发现,遇见问题也请不要忘记及时与你的同学和老师讨论。
二
理解手法,对比对照,批判认识
对两部作品的主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对比对照,一方面帮助我们批判性地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将作品与论题相联系,这样准备,我们解读论题也就会容易一些。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写的是文学论文,论文要体现对作品文体特征的理解,就是对某一文体惯用手法及其效果的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思考文学手法是如何建构意义、体现主题的。最终,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要达到的程度是:
1.能够懂得各种文学手法运用及其在段落中以及在整部作品中达到的效果。比如:作品悲剧结局对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什么作用,对作品主题起到什么作用,体现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
2.不仅批判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还要批判性地看待不同读者对作品内涵的可能的解读。
比如:作品的悲剧结局体现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的读者会如何理解等等。
3.理解不同文学作品如何运用了相似或者不同的文学手法来建构出各自的意义,并且对比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合对作品的理解,Paper2一方面要融入我们对文学手法运用及其效果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是要体现出我们能够批判性地认识文学作品与“大千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这里设计一份简单的表格帮助同学们整理总结,我们对比两部作品文学手法运用的时候,也要体现出对不同体裁(比如小说和戏剧)惯用手法及其效果的认识。
作品
手法 |
作品一 | 作品二 | 相似 | 差异 | 效果 | 主题 |
人物塑造 | ||||||
叙事视角 | ||||||
情节结构 | ||||||
矛盾冲突 | ||||||
…… |
总之,最后一阶段,要对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删减、整合。深入思考,批判反思,读出文学作品的精华,读出对文学的批判性认识。我认为,Paper2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考试,我们进一步提升“批判性文化素养”,“挑战已接受的思想观点,探索其意义,及与大千世界的关系。”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