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名校”、“学霸”这样的标签,贴在20岁广州女孩郑爱欣的身上,除了让人羡慕、感慨她的优秀之外,好像也很容易就让我们忽略了她本身。究竟,就读名校,除了他人艳羡的目光和无用的优越感之外,还给郑爱欣带来了什么?纪录片《生活在别处》给我们一个近距离了解她的机会。
从小性格独立、向往自由的郑爱欣,高中毕业便来到美国留学,在加州一所学院就读本科。大二的时候,她了解到美国的“学院转学”制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用大学前两年的成绩(GPA3.96)申请了5所加州的大学,并顺利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波士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录取。郑爱欣最终选择了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面对这样一所学霸云集、竞争激烈的常春藤名校,学业优异的郑爱欣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暑假课题中,她选择了开展主题为“关于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学生学业压力测试调查”的项目。尽管预设的调查样本仅为5份,但在接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郑爱欣几乎是以同样的理由——“没有时间”,被路上遇到的学生拒绝了。在崇尚时间管理和效率的今天,把时间浪费在一个“路调”上,似乎并不值得。
写到这里,我想起以前听到过的一句话——时间对人最公平,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但时间对人也最不公平,每个人,一天都没有24小时。在愿意接受采访的哥大学子中,当郑爱欣问到“哪些事情让你倍感压力?”时,受访者都给出了一个很相似的回答——“这里是纽约,生活在这里已经很有压力了”。
感受到无处不在、难以言说的高压氛围,是哥大校友的普遍心声,修读数学专业的郑爱欣也不例外。但她的基础打得好,学习态度积极,学习能力极佳,所以她在转学到哥大以后,还是在热爱的专业和班级里名列前茅。对未来的规划,郑爱欣也特别清楚。在大三结束,她已经开始找向目标公司和行业投递简历、寻找实习机会。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一个哥大的,还怕找不着工作吗?”。郑爱欣却没有迷失,浸没在学业和事业的高压状态下,她不断学习、不停思考。因为越是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越是要努力,把压力变成动力。在课业压力大到不行的时候,她会选择跳舞的方式解压或是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就是在这样保持清醒、独立的状态下,郑爱欣一步一步向自己预想的方向、清晰的目标努力。
在哥大这个多元化的象牙塔里,有着诸多留学的艰苦和难言之隐。也许“常春藤名校”只是一个标签,并不能概括这个女孩身上的一切。郑爱欣的故事,也许不具有可复制性,但她在留学、求学路上的态度和做法,未尝不值得我们学习。不是迷失在名校带来的无用优越感上,也不被同龄人的压力压垮、文化冲击打败,而是积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面对恐惧、焦虑,学会接受心理落差,适时调整状态、释放心理压力是可取也正确的。郑爱欣付出的努力,让自己配得上哥大,“自信”、“乐观”、“积极”才是这个女孩不变的标签。
从留学故事中,看见别人,也看见自己。希望所有的留学生都可以不被“污名化”、“妖魔化”,认真学习、努力生活的我们,是可能、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